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 第一篇: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巢湖市湖光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活动时间:2014年2月28日地点:多媒体教室主题: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想问题。人员:全体数学教师会以内容:一.观看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讲座《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想问题》ppt.二.讨论所思所感:褚红梅:《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双基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王仁咏:能力培养方面由两能到四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夏丽珍: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就是让学生“愿想问题,会想问题。”周乐翠: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人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得思考问题。汪卫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陈嫄:这节课的理论学习、讨论,全体数学教师受益匪浅。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六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拟定本学期教研计划教研时间:9月5日教研地点:高年级办公室教研人员:王建菠、徐培芳、先华锋、郑多丽教研过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战。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四位老师聚到了一起,对下面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一、制定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9.1--9.12方程9.17--9.30长方体和正方体10.8--10.18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10.22--11.1分数乘法分数除法11.5--11.15期中考试11.19--11.29认识比分数四则运算12.3--12.13分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12.17--12.27可能性认识百分数1.2--1.10认识百分数整理和复习1.14--1.24期末复习考试二、拟定教研组计划时间9月9月9月9月10月教研活动内容制订教学及教研计划集体备课先华锋上研讨课关于学困生成因分析及策讨论第二、三单元重点、难点10月学习教育杂志,交流学习心得10月讨论第四、五单元重点、难点11月11月11月集体备课王建菠上研讨课期中考试,作好期中质量分析11月讨论第六、七单元重点、难点12月数学主题活动—学生应用检测、反思讨论讨论听课、说课、评课检测、反思讨论研讨、交流教研活动形式研讨讨论听课、说课、评课讨论讨论能力检测12月12月组内互听随堂课讨论第八、九单元重点、难点12月1月郑多丽上研讨课为学困生制定个性化补习方案1月1月讨论制定复习计划教研活动总结讨论学期总结听课、说课、评课讨论听课、交流、讨论交流第三篇:数学教研活动记录培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共五次)活动时间:2015年3月12日地点:会议室主题: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员:全体数学教师活动内容:一、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合。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二、对各年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诊断中关于“根据问题把所需的条件用直线连起来”中的“每本相册可以放几长照片”应该连几项。结果:学生如果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就应该算他的是正确的。2、用两种方法比较,并说明理由。这题比较速度大小与计算速度差是否属于一种方法。结果:这属于一种方法,这里只能比较“路程”作为第二种方法。3、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解方程的错误率非常的高,必须借助于验算才能提高正确率。新教材中的解方程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因为没有正负数加减乘除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正确解比较复杂的方程。可以用“移负不移正,移小不移大”的方法

志信****pp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