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推荐) 第一篇:数学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推荐)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一、填空题:1、数学在提高人的()、()、()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2、《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基础之上。4、数学教学是()的教学,是(),()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5、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和()四个方面。6、()是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7、《标准》提出在()学段引入计算器。8、《标准》提倡采取()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的学习需求。二、单选题:1、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标准》安排了()个学习领域。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三、简答题: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四、论述题: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4、数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5、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6、数与代数7、第二8、开放、多样化二、单选题:1、B2、B3、D三、简答题:1、(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2、(1)目标导向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面向全体的原则。(4)知情并重原则。(5)开放性原则。3、(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4、略。四、论述题:1、(一)坚持“一个为本”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二)搞好“四个调整”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

夏萍****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