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第一篇: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一、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两者关系来说,人类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然支配文化,人受自然控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开始支配自然,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开辟了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两条进程;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文化逐步起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的作用,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早期的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而折射到技术发展上。文艺复兴后的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知识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而实现的。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具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出现在西欧。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实现结合。历史学家确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要的科学知识,早在100年前就已存在,只是等着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或等待一些自学成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纽科门、瓦特等,将现有的知识和工艺技术结合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技术。文化是科技革命得以实现的助产土和催化剂。当然,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除了文化影响科学落后,失去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机遇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反上思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闭关锁国,不开放不与外国交流,是中国在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影响在当前更加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华裔教授钱颖一在对美国硅谷何以成功的环境和文化作了研究以后认为,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造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天地。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而后者正是中国目前更缺乏的。前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对中关村能否同硅谷的创业竟争持并非乐观的态度,原因是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李开复说:“硅谷正在生成一种转向市场驱动的文化,而在中国,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的趋动。”要从“受技术驱动的文化”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还同时受制度文化的制约。这种转变需待以时日。目前最重要的是应努力营造创新文化,让北京与上海等重点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温床,争取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创新氛围”,也即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到今天,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补课。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这些假设虽然并不为人们所明显意识,但它们是组织基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物质需求等方面的直接表现。尤其在今天处在“科技创造实在”的时代,文化意义决不可小视。杨振宁教授甚至说,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得与失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和价值观念,有许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特别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但另一方面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受这种文化长久熏陶的人,中庸为先,较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为天下先。因此儒家文化多少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迎来生机勃发、敢闯善创的创新之风,我们就要对文化进行反思和变革,亦即来一番文化创新。实用与探索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用传统儒家的话说,就是“学者以圣王为师”,而

傲丝****账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