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第一篇: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1.1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3)基底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2.1项目概况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2.2规划构思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2.4规划法

邻家****曼玉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