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一篇: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认识米学习内容:教材(例4、例5)练习一的3、4、5题。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任务评价: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展示测量的结果。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交流汇报,课件演示。(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3、学习例5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三、巩固练习。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出示实物:跳绳,小猫玩具,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测量实际黑板的长和小朋友的身高。四、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设计:1、填空。(1)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和()。(2)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时,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3)大约1米的物体有()。(4)1米=()厘米200厘米=()米。2、猜身高。(课件出示)小红90厘米,小军1米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厘米。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第二篇:认识米教学设计《认识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

元枫****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