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业 第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业机制专业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业第一章绪论1.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2.机械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最基本要素,请你说说它的作用及设计要求。第二章机械传动与支承技术1.在设计齿轮传动装置时,对于转动精度要求高的降速齿轮传动链,可按什么原则进行设计?2.某齿轮系中,设i=65,传动级数n=3的小功率传动,试按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并验算之。第三章伺服传动技术1.直流伺服的特点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2.交流伺服的特点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3.步进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驱动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4.各种伺服电机的区别和特点?第四章计算机控制技术1.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2.计算机接口方式有几种?3.工业控制计算机中STD总线的含义?4.PID控制的含义是什么?鉴于第12、13周机制专业10级要停课开展《金工实习(钳工)》实训,所以,本课程作业要求在第11周周二上午上交。第二篇: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作业4一、选择题1、射极输出器中输入输出信号相位()A不同B相同C相同2、是电场场源的性质()A高电压、大电流B高电压、小电流C低电压、大电流3、电感性耦合应采取()A电场屏蔽B磁场屏蔽C电磁场屏蔽4、电磁场屏蔽,金属隔板应()A不能接地B必须可靠接地C接地与否均可5、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拖动恒转矩负载,当电枢电压降低时,电枢电流和转速将(A电枢电流减小、转速减小B电枢电流减小、转速不变C电枢电流不变、转速减小D电枢电流不变、转速不变二、名词解释1、绕组元件2、实槽3、第一节距4、第二节距5、合成节距6、换向节距7、直流电机电枢反应8、空载特性9、变压器的变压比、变流比10、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三、问答题1、电压互感器与变压器有何不同?2、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为什么要一点接地?。)第三篇:机电一体化作业机电一体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姓名:***班级:***学号:*****机电一体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上个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机电一体化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不断地创新设计,推进产品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快速化。设计开发和研制的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实现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产品以某种程度的智能是机电一体化永恒的追求目标,21世纪更是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模糊逻辑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

是你****优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