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docx / 文档详情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3.3万字
约60页
0
5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docx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练习题《杜甫诗三首》精选练习题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齐鲁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⑵烽火连三月,----。⑶夜久语声绝,------。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二、春望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2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三)石壕吏⑴三男邺城戍-----⑵二男新战死----⑶请从吏夜归---⑷犹得备晨炊-----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⑴老翁逾墙走--------------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两人发动的叛乱。参考答案基础知识应用1、dàizìlíngfēngzānyúshùyù2、⑴不尽;⑵聚集;⑶简直;⑷前面的路。3、唐,诗圣,诗史,杜工部。4、D(A“层”应为“曾”;B“河山”应为“山河”;C“骚”应为“搔”,“剩”应为“胜”,所以应选D)5、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天明登前途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文档大小:5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