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稿 第一篇: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稿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稿公仆本色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段兴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段兴华。我报告的题目是《公仆本色》。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1977年,我跟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平达公社河尾村去考察农业生产情况,书记看到有个年轻人栽秧很不规范,就走上前去说:“要想搞得饭吃,就要好好栽。”看到忽然冒出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陌生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小伙子很不高兴:“你会栽你来栽给我看看,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杨书记二话不说,挽起裤脚,把鞋子一脱,跨进田里,接过秧苗就开始栽,几分钟就插出长长一溜秧来,而且栽得均匀整齐,周围群众一阵叫好,小伙子也佩服得低下了头。杨书记说过:“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当时,杨书记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水稻样板田,在施甸县姚关公社、腾冲县明光公社都有包谷样板地。所谓样板田、样板地,就是他自己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或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回来之后,亲自动手搞试验,摸索总结出经验后再向整个保山地区推广。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采用杨书记摸索出的“三岔九垄”方法插秧。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杨书记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从此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根据保山丰富的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经因为种植咖啡挨过批斗。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经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跟随杨书记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忘记是党把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85年5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

俊英****2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