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杨楼镇新廷村简介 第一篇:杨楼镇新廷村简介杨楼镇新廷村村情民意调研活动报告杨楼镇新廷村位于杨楼镇工业园东北侧,西邻萧县铜路,背靠故黄河,杨刘公路穿境而过,人口6329人,耕地面积5984亩,下辖8个自然村。新廷村党总支下设新廷笔迎风口两个党支部,共129名党员。总支成员7人,交叉任职2人。近年来,新廷村党总支一班人,认真贯彻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发展本村运输、加工和黄河淡水养殖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人均收入达到5900元,成为杨楼镇各项工作的示范村。新廷村两委班子的成员基本情况是:刘汉生任书记,黄权亮任副书记,杨中喜任副书记,杜明超任副主任,于敏任支委,刘汉礼任村委,杜文豆任村委。新廷村党员基本特长为:种植,经商,建筑,饮食,医疗,木工,修理等。新廷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履岗情况具体分为:科技示范岗,扶贫脱困帮助岗,政策法规岗,劳务输出引导岗,守法经营诚信岗,民事调解促进岗,常务监督岗,公益事业维护岗,文明新风倡导岗等。新廷村“双培双带”情况之一,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情况有:王世军,致富项目是养猪,人均收入为5000元:李加安、杜文展、蔡红新、惠永从事木材贩运的经商项目,人均收入在6500元:刘中道的致富项目是种植,人均收入在4000元:黄权亮的致富项目是收杂品,人均收入在9000元以上:刘汉生的致富项目是经商,人均收入达8000元:杜明超的致富项目是养猪,人均收入是6000元。新廷村的“双培双带”情况之二,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的情况是:黄权亮、杨超中、胡大伟、刘汉礼等。新廷村的“双培双带”情况之三,党员带头致富的情况有:王世军、杜明超是养猪大户,人均收入5000元:李加安、杜庆新、孟召峰、唐立华等从事木材贩运,人均收入在6000-8000元:李汉芹等从事养牛业,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胡廷刚从事防腐业,人均收入在8000元:凡明英从事面粉加工业,人均收入在6000元:张兴伦、吴刚等从事建筑业,人均收入在8000-20000元:刘汉生、黄权亮等从事经商,人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新廷村“双培双带”情况之四,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情况:李汉芹联系张庆如,王世军联系徐培进,杜长河联系徐培振,李传玉联系李永,帮扶内容是养猪技术:卜现芳联系杜长乐,帮扶内容是养兔技术:杜长领联系张祖亮,唐立忠联系唐宜奎,唐立华联系杨传伟,杨后亮联系杨后强,杨中喜欢联系张坤,帮扶方式是木材贩运:张长民联系杨中新,惠永联系杨中兴,帮扶内容是建筑:刘永贵联系刘辉,帮扶内容是技术帮助。新廷村一年内已经整修了沙石路18000多米,具体为:小刘庄到肖铜路,迎风口到谢庄,老杜庄到小杜村,各自然村的主要道路。新廷村在2011年的计划生育和治安情况良好,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计划外生育,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确保了各自然村的安全。新廷村在2011年修建了小型过路桥20座,挖田河沟5000米,完善综合服务的各项制度,拓宽服务范围,引进新技术,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买卖的最新信息等。新廷村在2011年的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过程中,一切按程序章程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广大村民热情参与且对选举结果相当满意。新廷村的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方面工作基本做到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基本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能够认真学习贯彻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法规,我们会鼓足干劲,争取带领新廷村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二篇:杨楼镇生态文明村简介苏门楼生态文明村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首先,欢迎各位领导杨楼镇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杨楼镇苏门楼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苏门楼社区位于定砀路两侧,辖常李庄、魏庄、苏暗楼三个行政村,规划占地520亩,1103户,3507人,耕地面积3446亩。2009年被评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2010年获得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第一名”、“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平安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我镇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科学制定了《杨楼镇苏门楼“空心村”改造实施方案》、《杨楼镇苏门楼村新村改造建筑标准》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整体推进苏门楼新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苏门楼社区多方筹集资金,对新村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高标准配套建设了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室、小学、幼儿园、党员活动室、超市,营造了宜居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苏门楼社区以“发展基础产业”为第一要务,2011年,苏门楼村蔬菜种植面积859亩、蚕桑种植面积63亩、果树种植面积367亩,菏泽华英禽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苏门楼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占地176亩土地的种鸭养殖基地一处,带动20农户养鸭致富,单户净盈利2万元以上。在社会建设方面,积极培育“文明户”典型,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秧歌队,定期组织群众对

元枫****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