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橘颂论文 第一篇:橘颂论文托物寓意言外蕴旨——《橘颂》意象美浅析橘颂屈原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迁,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得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橘”,一直是被歌颂的嘉树,它的美,让人流连、着迷,“橘”因而入诗。“橘”的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橘颂》开咏橘诗之先河,被称为我国古诗咏物之祖。此后,历代诗人都钟情“橘”,创作了大量的咏橘诗。自《橘颂》起,“橘”成为凝聚着诗人特定民族心理之“象”(被描写的外物),成为表达诗人特定审美理想之“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象征物。《橘颂》中的“托物寓意,言外蕴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特殊习性寓乡土之恋〗《周记·冬宫考工记》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晏子春秋·内杂篇下》把这橘的习性解释得更清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水土异也。”《橘颂》中说:“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感遇诗》中写过“江南有丹橘”的诗句,这些诗句都表现了橘的特殊生活习性。诗人咏“橘”的特殊习性美,实际上是以此寄寓他的乡土之情。“安土重迁”是传统文人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爱土爱乡和爱国守志的情感是一致的。屈原因坚持美政革新而遭谗被放逐。在官场失意,生活坎坷的情况下,仍眷念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热土。橘的习性和诗人的品行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诗人借咏橘而寄兴,表达了爱土爱乡的强烈感情,表现了爱国守志的民族意识。在再遭放逐后,屈原悲叹国事衰落,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最后自沉殉国。至此,物(橘)的“受命不迁”的秉性和人的乡土之恋的情结(意)获得悲剧美学价值上的高度统一。〖外貌内质寓君子风范〗橘有梗直的干、碧绿的叶、素白的花、黄金的果。沈约称赞美它“绿叶迎露兹,朱苞待霜润”。苏轼在《浣溪纱》中用“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来描绘它的美丽。橘的外貌美,它的“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的内质更美。橘实“可以荐宾客”,味道甘美,白居易赞美它“琼浆气味得霜成”(《拣贡橘书情》),苏轼赞誉它“香雾撰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浣溪沙·咏橘》)。在诗中,诗人先写橘树生长在背景无限开阔(皇天、后土)的沃土上,枝坚挺拔、棘锐、果美而且扎根深厚,“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橘颂》)。值得注意的是,诗里描写橘优美的整体形象,为托物寓意,言外蕴旨打下了基础。诗人咏“橘”的外貌内质美,实际上是以此象征了自己仁人君子的风范。有人说,《橘颂》的意象可视为来源于当时社会心理和诗人对人格、修养的追求,诗人的人格、修养的追求形成了诗意的中心意旨内核。这话很有道理,橘,“侉而不丑”,是外美与内美的有机统一;君子,风度翩翩而文采著于世,是秀外慧中的和谐一致。屈原是一个注重外美,更注重内美的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修能”(《离骚》),因此,他创造了以“香草美人”喻己的比兴手法。在《橘颂》中,这“橘”和“香草美人”一样,是诗人君子修养、风范的写照。〖岁寒之心寓高洁理想〗岁寒心,一般是赞美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晋人王羲之曾说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从侧面点出“橘”的傲寒品格,唐张九龄的诗句“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感遇诗十二首》)”,就直接指出橘的“岁寒心”。在南国,一到“袅袅兮秋风”的深秋,“洞庭波兮”就“木叶下”了。在一般大树也难免摇落的情况下,谁又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呢?而丹橘,却“经冬犹绿林”,把一年中最好的“橙黄橘绿”的风景,呈现给世人。赞美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有深意的。诗人咏“橘”的岁寒之心,实际上是托物言志,用来抒发自己的高洁理想。诗人在前文描写的基础上赞美橘树的“独立不迁”。“不迁”正是从前面的“难徙”升华而来。有了前面的整体的拟人化描写,后面所寄托的寓意的深化才有了抒写的基础。然后将理想由“独立”升华至“苏世”(清醒地俯视人间世,包括楚国朝政)。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完善的,诗中写的“自慎”人格带有屈原那个时代的特征,“不失过”才能“无私”地立于天地之间(参天地)。屈写“橘”的“孤高自持”、“闭心自慎,终不失过”的超然孤独和卓尔不凡,抒发了把“橘”当作学习的榜样和坎坷困厄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的理想。“橘”的孤高自傲的岁寒心非常树能比,诗人的高洁理想又岂是“皆醉”的世人、“皆浊”的社会所能理解?在托物寓意的

努力****爱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