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合集五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8.2万字
约145页
0
12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合集五篇).docx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合集五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合集五篇)

第一篇: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使古诗词鉴赏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注意“1离3合”。1、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的适度分离鉴赏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前两者为主。笔者认为,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而是使学生在这1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非让他们写出漂亮的评论,更非提供现成的结论。假如把古诗词比喻成1棵树,那么诗词鉴赏的任务并不是分辨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这棵树是适合做梁还是做椽子,也不是看这棵树哪里长得茂盛,哪里树叶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气势,为他倾倒,为他喝彩。如果面对古诗词,1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1种悲哀。当然诗词鉴赏也离不开理性评论,这是检验1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面向考试的要求。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进行语文教学,但也没有必要讳言乃至刻意避开理性评论,避开应试。只是不要急于评论,不能跳过审美过程。诗词鉴赏的理性评论技巧性很强,有1些专门的术语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强。可以说,只要学生对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写出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教师也应该在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1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评论的文字。但是课程的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个人认为解决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度的分离。课堂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在诗词的美感中,不要心心念念地想着作出评论。理性评论可以放在感性体悟之后,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可以放到最后,或者干脆用专门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2、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鉴赏的过程,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1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帮学生总结1下,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笔者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知识储备要扎实。教师应提供或指导学生自己了解相关背景,对文本本身的历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论有的流派认为,作品1旦问世就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唯1意蕴。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强调追寻作者的本意。《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知人论世”的理论,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时至今日也仍是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如果不补充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进言被降职之事,以及燕昭王黄金台的典故,诗中的感情就缺乏凭借,学生对诗歌中洋溢着的悲愤之情也将难以感受。再如,讲《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就该补充汉代的时代背景,士子远游的现象,以及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对诗歌内蕴理解到位。笔者以为,中学时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于诗词,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解释,而应先理解已成定论的解释,或者是几种被学界认可的解释。教师对诗词主旨、字句意义的解释应该有所凭据,不能凭自己想象和理解随意解释。这种凭据,应当来自历代典范注疏。1个没有看过诗词的历代相关注释就走上讲台的教师,恐怕不该有太多自信。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悲秋,教师必须讲清楚古人对于秋天的特殊情怀,才能让今天的学生真正明白1首表达“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或词。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讲“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时,笔者补充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中“4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的诗句,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句子,又联系了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词,让学生体会沉淀在“草”这1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学的积淀,这个意象已经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1种存在,而是承载着思乡怀人等感情的文学意义上的1种存在。最后,教师本身应该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浅议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合集五篇)

文档大小:12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