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第一篇: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庆城县陇东中学田玉清甘肃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已经结束,从试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届高考复习工作应该怎样展开,政治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提高,是我们一线政治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对高考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考。一、研究高考命题特点,把握考试总体趋势1.2013高考政治试题特点2013年甘肃高考政治试题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突出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及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1)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但顺序有所变化。与往年相比,今年政治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8%,文化生活占16%,生活与哲学占26%。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比例为:4:4:1:4,非选择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2道,分值为12分;生活与哲学1道,分值为14分。与往年有所变化的是文综三科试题顺序有所调整,如政治选择题由24—35题调整为12—23题,非选择题1由38题和39题组成,共5个小问题均为政治试题。(2)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纵观本次政治试卷,试题大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大量使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素材,呈现出越来越情境化、问题化、时代化的倾向,充分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生活化趋势。(3)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试题所考查内容上看,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4)坚持微观切入与宏观把握的辩证统一。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看,各题都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都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非选择题在设问角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与小角度的设问相结合的方式。2.2014年高考题型发展趋势(1)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命题的基础性不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非选择题依然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得分低,制约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但其命题将更加灵活多变。(4)试题在设问方式上将呈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更2突出中观和微观,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较高。(5)试题将进一步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弱化通过背即得高分的现象,强化学生能力的选拔。二、高考备考应对策略在学科总体安排的指导下,各校应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高考应对策略,研究和探索科学、实用、高效的学科复习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师生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新课标下的新教材,以及相应的新高考,就其本质而言,新就新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关注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并为此而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统领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也是新高考命题的灵魂。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是有效推进课改、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理性基础。日常教学过程中,高三教师应注意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和反思,将现行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不断进行对照,寻找差距,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改变落后教学行为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这也。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我们备考少走弯路的重要保证。2.突出重点难点,落实复习计划三轮复习是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高三复习模式。落实三轮复习计划的关键是处理好进度和效果的关系,明确各阶段复习的着力点,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炒剩饭”的现象,做到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1)一轮复习要点化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复习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熟读、细读

是你****盟主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