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docx / 文档详情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1.5万字
约26页
0
29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docx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

第一篇: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老子的道以及为道思想老子的“道”以及为道思想2220101357于文(摘要)道,如山谷一样。山谷是空虚的,惟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是空虚的,不盈满的,因为没有被既定的现实事物或种种制度文明、价值判断、条条框框所塞满、所限定,因此有无限性,其活动、空间、能力、效用是无穷尽的。(关键词):道;虚无;为道日损;涤除玄鉴;至虚守静;澄明境界自古以来道被人看做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很多人为此而着迷,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再到汉初时的重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再到后来各代仁人志士对“道”的补充和深究,继续寻找着“道”的真谛。我国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叫的道教,尊老子为老君。可以说,“道”延续几千年,历久弥新,足以见得他思想的不朽性。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道“道”的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并对其造成巨大影响,这足以看出道家思想的巨大价值和魅力所在。要讲为道,先要讲讲老子和庄子各自的“道”为何物。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抽绎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他说“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没有名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表明,老子说“道”无名,先天地而生,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源。“道”是独立的,无对待的,无生无灭的,不依于现象世界的。“先”不是时间的现在性,而是逻辑的先在性,这表明了“道”的形而上的性格。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听任万物遂其性,各按本己的性状自然而然地生存变化。道有无限性: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老子的道以及为道思想道,如山谷一样。山谷是空虚的,惟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是空虚的,不盈满的,因为没有被既定的现实事物或种种制度文明、价值判断、条条框框所塞满、所限定,因此有无限性,其活动、空间、能力、效用是无穷尽的。那如何为道?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一、虚无为用老子说“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因为“道”是空虚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限的作用和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无限的神妙莫测的功能。这也表明了老子的表述方式是否定式的、负的方式,不是肯定式的、正的方式。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损”,是修养的功夫,是一个过程。我们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的内在意蕴。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是剥落了层层偏见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中。“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依照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要用减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的偏见、执著、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这些在老子对待圣、智、仁、义、学问、知识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他并不绝对排斥这些,但显而易见的是,他十分警惕这些对于人类真正的智慧、领悟力和德行的损伤,他害怕这些小智慧、小聪明、小知识、小利益伤害了人类的那些大智慧、大聪明、大道德的东西。他以否定的方式,消解知识、名教、文明建制、礼乐仁义、圣智巧利、他人共在等所造成的文明异化和个体自我的旁落,这些才是真正的善,最大的善。三、涤除玄鉴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思达,能无知乎?(今2老子的道以及为道思想本十章①)。“戴”,保保持之意,营,魂,指精神。魄,指身体。专,转,即运转。“玄鉴”是玄妙的镜子,指人的内心。“涤除玄鉴”即洗去内心的尘垢。在老子看来,知与欲,理智的或价值的分别,使人追逐外在之物,容易产生外弛之心,加深物、我、人、己的隔膜,背离自然本性。道德深厚的人,如无知无欲的婴儿,柔弱平和,身心不分离,这才合于“道”,而强力、盛气、宝贵、欲望与思虑太多,则不合于“道”。所以说“涤除玄鉴”可以去掉欲望,以致柔弱平和,从而达道。四、至虚守静至虚极,静守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今本十六章)致力于“虚”经常要彻底,也就是不要让太多现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识、规定、利害、技巧等充塞了头脑,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这些东西,激活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保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浅谈老子的为道思想

文档大小:29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