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滨水景观潜力分析及方案设计进展报告[范文模版] 第一篇:滨水景观潜力分析及方案设计进展报告[范文模版]石河子滨水景观潜力分析及案例设计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一、任务书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现状调查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进行项目的潜力分析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方案的确定二、项目完成情况1、完成蘑引渠相关调查1.1蘑引渠概况调查蘑引渠建于1976年,是石河子市的一条输配水动脉,流经市区。上游起点位于玛纳斯河河口,下游到蘑菇湖水库,全长18公里。石蘑引水渠的主要功能是向蘑菇湖水库引水,为石河子水库分洪和石河子灌区削峰错峰平稳流量,承接城市东南区域融雪春洪和暴雨形成的洪水等。1.2蘑引渠现状调查玛纳斯河至蘑菇湖引水渠石河子城区段(蘑引渠)全长约2.7公里,起于北五路,纵穿北四路、北三路、北二路、北一路至天山路。第一段北五路—北四路绿带:454m*123m的带状绿地以及490m*136m的楔形绿地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状植物:白蜡和榆树周边环境: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北区,东面为居住区第二段北四路—北三路绿带:470m*123m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植物:钻天杨、白榆、圆冠榆、长枝榆、夏橡、火炬、黄檗、山桃、复叶槭、茶条槭、海棠、山楂、榆叶梅、珍珠梅、樟子松、油松等40余种。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石河子东公园,西面为石河子大学中区。第三段北三路—北二路绿带:500m*123m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植物:白蜡、榆树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马踏飞燕和居住区,西面为石河子大学南区,在此段的平行段有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第四段北二路—北一路绿带:500m*123m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植物:白蜡、榆树周边环境:绿带东西两面都为居住区第五段北一路—天山路绿带:515m*123m渠道:上宽6m、下宽4m,深4m的楔形绿地植物:白蜡、榆树周边环境:绿带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郊区工厂。而对于整个区段中的水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1×108m3(红山嘴断面)。其中,夏季(6-8月)为洪水期,水量充沛,最大洪峰流量达1110立方米/秒,冬季(12-3月)水量较小,历年最小流量4.83立方米/秒。河水进入山前平原后由于强烈蒸发、下渗、引灌,河道已全部被人工灌渠所代替。2、完成蘑引渠潜力分析2.1水体潜力分析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的中段,由玛河及东侧的塔西河、西侧的金沟河、宁家河、巴音沟河、大小南沟河、沙湾河等组成,大致成SSE-NNW方向流经山前绿洲,最后注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已干枯),流域总面积1.98×104km2。总灌溉面积26×104hm2,流域内总人口68万人,是全国特大型综合灌区之一,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地区。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本流域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工业基地及棉花生产基地,是新疆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蘑引水渠位于石河子市中心城区的东部,早期城东人员稀少。由于石河子市地势南高北低,坡降较大,造成石蘑引水渠水流湍急,最大流速达6米/秒。但由于近年来蘑菇湖的引水通道改变,改由大泉沟引洪渠承担,蘑引水渠就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河道,只在每年的春天有少量融雪水流通过,而引水渠的下游则变成了城市污水通道了。引水渠分成东西两块区域,引水渠靠近石河子大学的地段修建了一座带状公园,由于磨引渠不再作为主要引水和泄洪渠道,因此可以由上游引水渠提供水源,在保证下游水量的前提下,专门为石河子市的滨河景观,提供观赏水源。使得石河子市磨引渠这条穿城渠道重新焕发生机。若整治改造蘑引渠,使其不再仅作为引水渠或者泄洪渠道存在于城市中,把湿地绿洲、城市文化等主题思想与水融合在一起,它将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还有效的治理了水体环境,提高防尘防噪能力。2.2环境潜力分析本规划认识到城市之水既是自然的、又是人工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因此,濯缨河绿色走廊的改造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停留于单体的物质空间形态安排。她作为“城市的倒影”,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反映着城市的今天,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基于此,“城市中的绿廊”立足于区域特点,综合考虑了开发中涉及的经济及社会问题,最终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活、居住、工作与游憩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结构上各阶层之间的整体和谐。由于下述的因素,我们更应重视周围的环境:(1)随着石河子市经济实力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所被忽视的,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以此重塑城市的景观和生活。(2)人类天生就喜欢水,愿意和水亲近,久居城市中的人更是如此。

一吃****书竹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