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阳明“心学”感悟:保持本心,知行合一 第一篇:王阳明“心学”感悟:保持本心,知行合一保持本心,知行合一王永雷近读《明朝那些事儿》,不得不提王阳明。阳明先生不但创立“心学”,将儒家哲学推向新的高度,还开创书生领兵的先河,战功彪炳。阳明先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是指物质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指世间一切皆可纳入“心”思考的范围,不纳入思考范围的东西于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世间万物万事本无喜亦无悲,所以心之本体也无喜也无悲。保持本心可以最大化地迸发人的智慧,集中精力思考用事。举例而言,阳明先生两次进士落榜之后,不以落榜为耻,而为自己的“心动”而耻。因为落榜已成事实,纵使你整日觉得自己可耻可恨,也改变不了事实。而如果一直停留于“耻”的状态,试问你还怎么去做该做的努力改变现状?所以,就不必动心于事情结果,直接保持本心,去做下一步该做的事情。学哲学是开启智慧之门,但是不能代替具体行事。所以他还提倡“知行合一”,并认为这是“心学”最大的奥秘。“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阳明先生剿匪、平叛无往不胜,不是靠空谈“心学”,而是在哲学智慧的指导下,靠年轻时自学兵法、韬略等具体行事办法。所以,我们在努力修“心”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具体行事方法,注重实践。作者简介,王永雷,江苏灌云人,1985年5月20日出生,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第二篇: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第三篇: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陈云君2013年1月10日(根据录音整理)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云君先生各位同事朋友,一年半以前,我曾在异域同诸位分享过一些学习心得,这次承蒙厚爱,邀请了我再做一次讲座。本人一介书生,承蒙先人余荫,虽有一些生活和学习的感悟,但自认为不足以为人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面对各位,心里仍怀忐忑。一、精进人生,从聪明到达智慧的彼岸若从人所处的状态对人群进行分类,一种是痴呆状态,很少;一种是正常状态,很多;一种是聪明状态,不多也不少;一种是智慧状态,极少。在座的各位,以我70岁阅人的眼光来分析,大家大多应该属于聪明状态,甚至有一部分人处在智慧状态。我是教师出身,作为老师,真的不懂什么叫真理,但我懂得通向真理的路。老师能不能走通这条路,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不知道,我认为老师仅仅是一个职业,并不比任何人优越。我几十年来除了教书并无他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指引,把平庸人士引入聪明的境界。我在近二十年与巨赞法师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引导处在聪明状态的人

是雁****找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