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docx / 文档详情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3.2万字
约54页
0
4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docx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

第一篇:生物技术总结报告第一章绪论1.1背景简介1.1.1生物絮凝剂生物絮凝剂(Bioflocculant)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的一种新型、高效、廉价的水处理药剂[1]。自从70年代,日本学者在研究酞酸酯生物降解过程中发现了具有絮凝作用的微生物培养液以来,日本在生物絮凝剂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关于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工作只是90年代后才刚刚涉足,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生物絮凝剂的开发潜力及其必要性,正在积极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前景可喜。本文主要从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生物絮凝剂的分子组成、性质、絮凝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已经和正在研究的生物絮凝剂进行系统全面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生物絮凝剂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1.1.2微生物絮凝剂的优点①无二次污染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DNA等高分子物质,具有生物优先降解性,可消除对环境的二次污染。②净化效果好主要是提高对油、无机超微粒子的净化效果并提高脱色效果。目前的除油方法主要是生物除油,一般的化学絮凝剂在不同程度上均可抑制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发挥。而微生物絮凝剂不但具备絮凝作用,而且具有降解性能,可提高对油的去除效果。日本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对畜牧产业废水和瓦厂废水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同时,微生物絮凝剂对废水的脱色效果也很显著,吴涓等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株,该菌株所产絮凝剂对次甲基兰溶液具有很强的脱色能力,2min内其对10mg/L次甲基兰溶液的脱色率达96.9%,10min内脱色率可达98%以上,脱色效果优于无机絮凝剂Al2(SO4)3和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③用量少,效率高同等用量下,微生物絮凝剂的处理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絮凝剂,且使用少量微生物絮凝剂即可实现大面积污水净化的效果。④安全无毒小白鼠安全试验证明,微生物絮凝剂完全可用于食品、医药等行的发酵后处理。1.1.3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尽管微生物絮凝剂有诸多优点,但目前对其研究仍停留在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和培养上,并未大规模地生产与推广。但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⑴筛选高产、高效的菌株,并实现其工业化生产,选择替代性培养基,降低成本,并发展适合生物絮凝剂研制与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⑵深人研究絮凝剂的理化性质,絮凝活性分布规律、絮凝机理、絮凝动力学和影响絮凝的因素,深化生物絮凝理论基础。⑶根据不同的废水水质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效微生物絮凝剂,大大降低絮凝剂的投加量。⑷分析出控制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其植人来源广、易培养、繁殖快的菌种中,使其大量表达,提高絮凝率。⑸运用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多功能菌株,将污染物降解质粒引入到菌种中,集絮凝、沉降于一身,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絮凝的废水处理能力。⑹对复合型絮凝剂的研究,将微生物絮凝剂与其它絮凝剂配合使用,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提高絮凝率,而且还可以降低投加量。1.2国内外对位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1.2.1国外的研究进展最早发现的絮凝剂产生菌是美国科学家Butter2field在1935年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来的菌胶团产生菌。真正深入研究,却始于1976年,J.Naknmura等对能产生絮凝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至今发现的具有絮凝性状的微生物种类,有真菌、酵母菌、细菌、藻类等,由它们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类型很多,其中报道最多的主要有酱油曲(Aspergillus’ssojae)产生的AJ7002絮凝剂、红平红球菌s-1(IZhodococcuserythvopolissp-1)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NOC-1、拟青霉菌I-1(Paecilonu/cessp.I-1)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PF101等。NOC-1是目前公认为最好的微生物絮凝剂,能高效地去除猪尿和粪便等,这一研究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方面实用性很强。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微生物絮凝剂开发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仓根隆一郎等从土壤中筛选到红平红球菌的S21菌株,并制成了NOC21微生物絮凝剂。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葡萄牙、以色列、韩国、朝鲜、伊朗等国的科学工作者对絮凝剂产生菌和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絮凝剂产生菌,其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PY-90、AS-101、A-99、DP-152,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7年Suh.H.H.等人发现的DP-152絮凝剂,其首次发现杆状细菌也能产生絮凝剂。2001年,Shih.I.L.等再次发现了一株杆状细菌CCRCl2826可产絮凝剂,并指出该絮凝剂的分子量2000000,最适环境为中性。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生物技术总结报告

文档大小:4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