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着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篇:着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刘贤木2005年第5期——特别策划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阐明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对当前乃至今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回顾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令人鼓舞;展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前景,催人奋进。当前,作为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管理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猛。到2004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110.5万户,从业人员324.8万人,注册资金1823.2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在全国分别排在第9位和第10位。目前,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私营经济持续发展。1995年以来的十年,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2.6%,达到11.4万户,取得可喜突破;私营企业实力增强,户平注册资本已达144万元,超过全国平均131万元的水平,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690家,私营企业集团有74家;一批私营企业发展壮大,如多佳、凯迪电力、精伦电子等已成为上市公司。——企业素质不断提高。私营经济发展领域、行业不断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外向度提高,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约6000家,出口创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049家,武汉爱帝集团等一批私营企业成为我省外贸出口大户;私营企业管理、品牌意识增强,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私营企业越来越多。近几年,办理注册商标的70%以上是私营企业。——区域特色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出现了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体,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武汉市已形成餐饮、服装、生物保健、市场流通、房地产等五大产业群体,仙桃市彭场镇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的无纺布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0%。——结构实现较大调整。1995年以来,我省国有企业数量年均递减9.4%,集体企业年均递减13.1%,到2004年底,公有企业总量由1995年初的33.5万户,减少到14.8万户,公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比例由95.7∶4.3调整为56.6∶43.4。总体情况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具体地讲,一是推动了经济增长,2004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81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4%;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直接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二是拓宽了就业渠道,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三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各级尤其是县市级财政日益重要的来源。四是满足了社会多样化需要,个体私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经营灵活化,服务多样化,繁荣了市场,活跃了流通,使群众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五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个私经济总量不足,近几年我省个体工商户一直徘徊在百万户左右,2004年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虽然突破11万户,但仅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1/3左右;个私企业规模较小,年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税收过千万元的不多;企业产品竞争力、辐射力不强,“买全国”、“卖全国”的企业和产品数量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档次不高,传统产业多,劳动密集型多,科技含量低,知名企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不多。另一方面是发展不够平衡。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个体工商户在城镇的居多,有62.4万户,占63%;私营企业同样集中于城镇,有9.7万户,占85%;仅武汉市私营企业就有65586户,占全省私营企业户数的58%。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思想观念的制约。一是“内陆意识”。湖北地处中部,开放相对较晚,改革相对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比,湖北人找市场、闯市场的意识不够强,缺乏像温州人那种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的创业劲头。二是“保守观念”。部分企业缺乏长期规划,小富即安,欠缺做大企业的胆略。三是“叶公心态”。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对私营企业心存戒备,工作上

书生****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