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相遇问题教案 第一篇:相遇问题教案金点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良好的教育!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相遇问题的概念、基本特点及其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2.了解相遇问题中的基本题型和一般解题方法;3.会求一般的相遇问题。【问题简介】1.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一般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到一定时间两者相遇。所以有:总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因此,一般地,相遇问题要考虑两者的速度和,这往往也是解题的一个关键。2.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①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②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③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课堂举例】例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练习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例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例3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开出2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练习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1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30千米,乙每小时行40千米,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金点教育——因为我们专业,所以我们敬业;因为我们敬业,所以我们更专业!金点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良好的教育!候就掉头朝甲这边跑,遇到甲时又立即掉头往乙那边跑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才停下来。问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的路程?练习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4200米的两地相向出发,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比甲慢5米,甲带了一只狗,狗每分钟跑250米。这只狗同甲一起出发,遇到乙的时候就掉头朝甲这边跑,遇到甲时又立即掉头往乙那边跑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才停下来。问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米的路程?例10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44千米,两车在离中点24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练习客船和货船同时从甲、乙两个码头相向而行,客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货船每小时航行25千米,两船在离中点10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个码头的距离。例11客车和摩托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35千米。出发5小时后,客车遇到一辆迎面行来的自行车,2小时后,摩托车遇到了这辆自行车。求这辆自行车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千米?练习客车和摩托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58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33千米。出发6小时后,客车遇到一辆迎面行来的自行车,已知这辆自行车每小时的速度是17千米。问再过几小时后,摩托车和这辆自行车相遇?例12甲、乙两人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离A地80米处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以原速前进。甲到B地后,乙到A地后,都立即返回,两人又在离B地60米的地方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练习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在距A地2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在距B地15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例13甲、乙两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离A地10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甲到B地后,乙到A地后,都立即返回,两人又在离B地80千米的地方相遇。已知第一次相遇和第二次相遇恰好间隔4个小时,求甲、乙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千米?练习兄弟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到学校,哥哥每分钟走80米,弟弟每分钟走60米,哥哥走到校门口时,因故又立即沿原路往回走,在离学校160米的地方与弟弟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金点教育——因为我们专业,所以我们敬业;因为我们敬业,所以我们更专业!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探究型教学案例《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殷石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

St****3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