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看《瞿秋白》观后感 第一篇:看《瞿秋白》观后感看《瞿秋白》观后感——六(5)班龚晴今天,我如饥似渴地观看了电影《瞿秋白》。这部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名叫瞿秋白的人,他是那时的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生于江苏的常州,祖籍原是湖北省黄梅县人。曾经中国早期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而却在1935年时,被国民党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才36岁。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的简单,但是令人深思。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像是:刘伯承、刘毅、朱德„„他们都为了国家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牺牲,他们也守卫着国家。他使我想起一件事。前年,网上曾有一个热点。有一个外国人在我们中国的街道上乱吐瓜子壳,有些人上去就说:“这是中国,你凭什么随地乱吐瓜子壳。”于是,老外便回答道:“你们中国都乱丢垃圾,我只是效仿。”顿时,那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走了。我想:这些乱扔垃圾的人,真的是太可恶了。他们这些人不但没有为祖国做一点的贡献,反而把祖国的环境破坏,还要让外国人来嘲笑我们。所以,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些能为祖国争光的事,做一些能为祖国贡献的事。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瞿秋白(1899.1-1935)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瞿大垅村。据民国重修《瞿氏宗谱》,瞿家先祖世居湖北黄梅,宋代南迁至吴越间,定居于虞山(今常熟)。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第二篇:《瞿秋白》观后感《伟人瞿秋白》观后感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五(1)班周筱茹观《伟人瞿秋白》有感——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我们赞扬!“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战士。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在瞿秋白的遗骨迁葬仪式上,陆定一同志代表党中央对瞿秋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瞿秋白少年时代就读于常州的学堂,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里面,瞿秋白从小就爱读书,在学堂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于6月18日英勇就义,当时他高唱《国际歌》,年仅36岁。看到这些,我不禁为他感到十分的惋惜,36岁啊,应该是一个人最壮年的时候,而他那么年轻就牺牲了。他的一生是那么的坎坷曲折。36岁,正处在人生最繁华的年代,他本可以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可是他从小就那么刻苦学习,换到我们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做到呢?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从他身上看到一股力量,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我想到了英勇的人们。牛玉儒,一生奋斗,不怕学习,刻苦学习,他英年早逝,让我懂得要帮助别人,不怕牺牲。„„我记住了,瞿秋白,这个伟大的名字,永远刻在我的心中。他让我增强了爱国之心,坚定了我们少先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的决心。(指导老师:曹丽)第三篇: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上午,我和两位同学相约一同前去瞻仰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四月的江南,似乎总是少不了那点点雨水的滋润。从清晨开始,天,便下起了微微的蒙蒙的细雨,就这样,我们三人怀着无比崇高、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一次心灵学习的旅途。从学校乘车约半个小时,再行走一两分钟,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瞿秋白纪念馆。站在门口,大致简单看去,瞿秋白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庭院,黑瓦白墙,交相辉映,书香气息浓厚,很有江南水墨的美妙韵味。这使得它在这四周现代化的建筑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庭院的正门口,有一块茅盾先生所题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站在门前,静静的停留片刻,你会发现,不时会有路边的行人,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扭头静看这座有独特气息的历史建筑。而进出其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主人,用自己怎样博大的胸怀,何等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引领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得人们将他永远铭记于心!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纪念馆:为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长檐耸脊,敞亮天井,马蹄山墙,属典型的明清居室风格。门额上横书的馆名是由邓小平同志1985年亲笔题写。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装镶一方铜雕,古朴厚重,栩栩如生。右

玉军****l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