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你知道西域的范围吗?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填写下列表格: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张骞班超3.你能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材料二教材P8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2.读图学史材料一教材P83《丝绸之路图》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1)材料一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起(),经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出关后分南北两路西行。这条路是()代的使者()开辟的。(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3)如何评价丝绸之路?(4)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5)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想一想,通过学习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事迹,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在„()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的是谁„()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4.公元73年,奉命前往西域恢复内地和西域的关系的是()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5.下列物品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A.水稻B.桑麻C.粟D.石榴6.欧洲国家开始派使者与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是()A.甘英出使大秦B.张骞通西域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王派使臣来汉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8.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A.长安B.洛阳C.咸阳D.广州9.(2010·义乌)材料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专家指出: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城当时充分吸纳了来自东西各方交通和商业资源潜力,加之邻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楼兰城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一时。——2001年1月17日《南方都市报》材料二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2001年1月18日《华声报》(1)途经楼兰王国商路的东方起点是哪一城市?往西方贩运的货物主要有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楼兰王国消失的原因。(3)要避免楼兰的悲剧重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第二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汇文中学郑华飞《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2、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意识。(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

努力****弘毅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