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8.4千字
约17页
0
21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docx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

第一篇: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识记商周时期文字的演变;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2、3、理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分析夏商周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本课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本课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吗?秦朝以前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自主学习:一.文字的演变:1、阅读教材文字的演变,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甲骨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是什么朝代?(3)甲骨文它是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现的?它是一种什么文字?有什么意义?(4)什么是金文、大篆?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5)竹简、帛书出现在哪个朝代?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1、阅读课本了解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和医学方面的成就?并自制表格(类别、时间、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2、出示挂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历?什么是农历?3.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什么朝代?战国时期,人们制定出一年24个节气,阴历里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⑴、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⑵、其代表作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人?⑶、现今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开拓思维: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标志。2、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它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所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民间仍然沿用它来掌握农时,知道耕作。巩固检测:(一)、单择:1、到目前为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尧舜禹B、夏朝C、商朝D、西周2、商周时期的金文指的是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D、刻写在兽骨上的文字3、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是出现了A、发达的原始农业B、完备的历法C、世袭制的确立D、文字4、2004年,媒体报道韩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消息,立即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世界文化名人A、孔子B、屈原C、李白D、关汉卿5、下列著名文物中,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是A、战国整套编钟B、雅典娜神像C、同奔马D、秦始皇陵兵马佣6、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D、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二、材料分析题:“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请回答: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如何评价此人?展望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走进历史: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群鄚(今河北任丘)人。为客舍舍长时遇隐士长桑君,得授异术,自此医术大进,曾经为晋大夫赵简子、齐桓公、虢国太子等治病(这与事实有些不符,扁鹊行医时间过长,可能是后人把许多事迹都附益到他身上了)、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由于医术高明,处处受到时人欢迎。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在治疗技术上,有砭石、针灸、按摩、汤药、手术等多种方式,而且汤药不是只用一种药物。而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中医基本的内容和特点,当时可以说已都有了。扁鹊主张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他发明的“导引”术类似今日的体操,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他还根据他的治病实践,总结出病有“六不治”。一是荒淫无度,二是轻身重财,三是衣食无节,四是阴阳已乱,内脏功能严重失调,五是形体瘦弱,不胜药力,六是信巫不信医。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

文档大小:21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