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时《游记小品两篇》(模版) 第一篇:第2课时《游记小品两篇》(模版)课题:《游记小品两篇》(1课时)课型:拓展阅读上课日期:2012.10.30姓名:佟格单位:姜屯中学联系电话:***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游记小品两篇》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积累阅读时最欣赏的写景句子。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写景状物的细致、准确而又传神的笔墨。3、感受大自然给人带来的快乐、思考。评价任务:1、朗读全文,积累文言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再次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3、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同景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游记小品两篇》写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景致,同一季节月份,作者又是亲兄弟,却有不同的观感。(板书:游记小品两篇)二、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三、感知课文:(一)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小黑板展示下列重点词:1)春盛:春意正浓。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3)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4)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5)临:面对。6)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7)然则:这样„„那么,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2)需掌握的虚词:乃急归(于是,就)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的连接)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与鸟之飞沉(助词,的)忽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流急而清(并列连词)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教师给予指导。(二)学习课文,了解文中描写的是几月景物?地点?人物?1、读完两文后,知道文中描写的是几月景物吗?(阳春三月)知道高粱桥在什么地方?(西直门外)用袁宏道的话说就是“京师最胜地也”。2、兄弟两人都写到了共同的景物是什么?(水,柳)明确:(1)袁宏道文:“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水的特点是:“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水与堤平”;柳的特点是“柳梢新翠”“浪纹树影”。赞美高粱桥初春的景色,自然流露出闲情逸致,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为自己而存在:“朝夕设色以愉娱游人”。(2)袁中道文:“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水的特点从下句体会,“时街民穿沟渠淤泥,委积道上”“冰微泮”;柳的特点是“杨柳尚未抽条”“冻枝落”。3、还有哪些景物有不同?明确:(1)袁宏道文:“精蓝棋置,丹数珠塔,窈窕绿树中”,“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也”。(2)袁中道文:“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寒气凛冽,口中含沙砾砾”。4、两文中同游的人分别是谁?明确:前文同游的人:袁宏道、王生章甫(王袗),僧寂子。后文同游的人:袁中道、袁宏道,王子(王袗)。四、比较探究1、同是阳春三月,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袁宏道文景物优美,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袁中道文天冷风疾,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2、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明确:因两人的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袁宏道醉心于自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袁中道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3、袁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明确:二者都突出水的清澈。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袁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4、两文章在写景方面的技巧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即可)五、拓展思考为官与游乐能否统一?(学生答案不能求同,要求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六、布置作业1做阅读练习一2、预习后三篇文章教后反思:第二篇:夹竹桃第2课时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

盼易****君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