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2万字
约27页
0
25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授课人:宁静雅班级:二年级四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沿”等三个生字,会写“信”等8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无边无际”等成语的意思。2、技能目标:能运用新学的八个生字组词。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坐井观天”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学习和做事都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二、教学重点认识3个字,会写8个字,并组词。三、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的意思。四、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若干张。2、自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3、准备人手一张田字格的书写纸。4、课前布置学生带字典。五、六、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并提示课题意思:坐在井里看天。)(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学生齐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三)、教师指导,认读生字1、出示“井”的插图,了解“井沿”指得是什么地方,认识“沿”。2、通过查字典,理解成语“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3、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四)、写字指导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巩固认读生字。(教师提示并板书写好字的五个秘诀:看、描、写、评、改。)2、让学生看:前六个生字有何共同特点(左右结构)?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左窄右宽)?3、教师讲解并范写。1)、写“沿”字,注意右上方与“几”字不同。2)、写“际”字,左边要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耳朵要写得高而窄;右边是“二、小”。3)、写“还”字,要注意是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公开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同时指出哪个字没写漂亮。7、学生仔细修改。(五)、巩固生字:给八个组词。(六)、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生字,会写了八个字,并学了八个生字的组词;理解了成语“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的意思。(七)、作业设计1、抄写本课八个生字。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给向家长请教:为什么做人不能坐井观天?八、板书设计坐井观天沿际信抬蛙错答还井沿天际相信抬头青蛙错误回答还有写好字的秘诀:看、描、写、评、改第二篇: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成语填空练习。(出自《世说新语》)望(梅)止渴(鹤)立鸡群口若(悬)河应接不(暇)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学目标。1、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志怪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2、出示目标:(1)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2)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三、学习课文一读课文,正确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自由读课文,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读准确。2、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3、生齐读重点字词读音,师范读课文。4、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二读课文,理解地读。(要求:文从字顺)、学生对照注释,试译课文,如有不会的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解决。2、教师解疑。3、教师检测。你能订正下列译文中的错误吗?(一)解释划线的词(1)……俱病笃(忠实)(2)语时了不悲(句末语气词)(3)便索舆来奔丧(绳索)(4)子敬素好琴(白色)(5)弦既不调(既然)(6)因恸绝良久(因而)(7)月余亦卒(结束)(8)便径入(小路)(二)翻译下列句子(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凭什么总听不到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就把绳子放在车上来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三读课文,发现地读。(要求:读出疑问。)、学生思考提出疑问。重点研讨:(1)为何“了不悲”、“都不哭”?(2)“琴不调”说明什么?学生质疑预设:(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俱病笃)(2)子猷听见自己的亲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这怎么理解?(强忍悲痛,道是无情却有情)师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导。(3)为什么“琴不调”?(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无法将琴弹协调)(4)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文档大小:25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