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管道实习报告 第一篇:管道实习报告管道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还能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有利于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实践者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二·实习时间:2011年6月27日——2011年6月28日三·实习地点:上海大学附属房地产学校四·实习理论知识:常用管道:1.镀锌白铁管(水煤气管,焊接钢管)2.纯钢管(紫铜管)3.不锈钢管4.钢塑管5.铜塑管6.热熔管(PP-R,成本低,替代了金属;红线热水线,蓝线冷水)7.热铸管(生铁管)8.铝塑管9.PVC-U塑料管(排水管)管道的选择:一、塑胶管道塑胶管道中比较适合给水的管道就是PP-R和PE管道,其他管道虽然也可以作为供水管道的选择,但是由于其可靠性能和施工工艺的不稳定、一般很少用作给水(自来水)管道,一般都作为采暖系统管道:如PEX、PB、PERT管道等都是。真正适合的管道就是PE管道和PP-R管道。PE管道由于不能承受高温的环境,一般都作为冷水系统管道使用,但是PE管道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而且产品口径可以做的非常大(通常都可以做到800、1000甚至1200MM),能够承受外界较大的物理形变,目前很多城市地下供水管网均采用PE材料的供水管道。PP-R管道在强度和材料硬度上高与PE管道,且可以承受最高达到95度的高温,瞬时高温可以达到100度以上,所以通常在建筑内部都选择PP-R给水管道。PP-R和PE管道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施工方式,PP-R和PE管道采用的是同质材料热融连接的施工工艺,能够使得管道成为一个整体,杜绝了管道的跑冒滴漏的隐患。这种连接方式是目前管道连接中最好的连接方式,可以达到永不渗漏的安全连接。二、金属管道目前比较理想的金属管道有紫铜或者黄铜之类的铜管道、还有不锈钢管道,镀锌管道国家容许使用的是热镀锌管。热镀锌管一般使用场合是建筑消防系统,这里不展开讨论。饮用水金属管道就是铜管道系列和不锈钢管道系列。铜管道中适合饮用水的管道是紫铜管道由于紫铜管道的价格相对的比较高,而且使用寿命(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不如不锈钢管道,而材料成本价格明显高于不锈钢管道,目前已经很少有使用的了,选择金属管道更多的就是不锈钢管道。单不锈钢管道而言,其在材料耐腐蚀性能和强度性能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这种管道的缺陷就是施工连接方式,传统方式是用套丝的方式,或者是氩弧焊的方式连接的,但是由于在施工中需要有比较高的焊接要求,施工效率也非常的低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推广。目前新出来的连接方式有卡压式连接的薄壁不锈钢管道,改变了施工的难度,已经在部分建筑项目中使用。但是卡压式连接的最大的隐患在于其卡压密封的橡胶圈,橡胶圈的使用寿命和耐受高温的性能比较差,也是影响整个管路系统寿命的关键因素,目前还没有一种橡胶密封圈能达到比较高的使用寿命,在选择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卡压式的连接是不可拆卸的连接,一旦橡胶圈失效将给维修造成很大的困难。不锈钢管道在设计时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管道埋设在室内重要部位,以免为以后的维修造成困难。三、复合管道复合管道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给水管道,目前已经在很多建筑装饰的给水系统中被采用。常用管道的连接方式:1.丝扣连接2.3.4.5.格令套接承插连接(用麻丝,石棉,水泥填充)焊接粘接6.沟槽连接7.热熔连接(PPR的连接)8.法兰连接管道连接方式的选择:首先要确定管材,不同管材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管道安置的地方也很重要,是在管沟内,直埋,架空还其它的,还要采取不同防腐形式。如:铸铁管:一般是直埋,连接方式是承插件。孔网钢塑管:承压不太好,适合架空或管沟内,连接方式:热塑融合。(有配套的管件)镀锌管,在直埋时一般要采取防腐胶带缠裹保护,防止腐蚀。连接方式焊接。PVC管材:质脆,不适合在北方较冷室外及靠近高温处使用。连接方式粘接。(专用胶)不锈钢管,碳钢管等。。。五·实习内容1.管道的焊接分为手工电弧焊和自动焊接。主要实习内容为手工电弧焊。2.管道的外包利用塑料膜包裹管道,实现管道的保温。保证管道正常使用,增加管道使用寿命。3.管道的拆卸及切割对管道进行拆卸,学会基本的管道安装与拆卸的方式。同时学会对管道进行切割,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管道安装六·实习总结与体会:实习过程中我学到的不仅仅只是上述管道工程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以下几个方面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收获实习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

永梅****3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