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管鲍祠导游词 第一篇:管鲍祠导游词管鲍祠各位游客们,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管鲍祠。首先,我想问下,游客朋友们知道管鲍祠纪念的是谁吗?哦,对了,是管仲和鲍叔牙。那么管仲呢,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介绍完管仲,接下来介绍下管鲍祠的情况。管鲍祠是后人为祭祀春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仲和鲍叔牙而建造的纪念性建造物,祠内供管仲和鲍叔牙牌位。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由当时县令、明代文学家、戏剧作家屠隆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管鲍祠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管鲍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安徽省和颍上县两级政府拨款重修管鲍祠。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管鲍祠,怀着对古人的敬仰,慢慢步入。进入大门,院西侧有管仲衣冠冢,即“管仲墩”。墩前树碑两方,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钦差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所题;一书“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是民国15年(1926年)县知事倪焕奎立。墓园肃穆而安静,几株翠柏点缀,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啼鸣,使祠内有了盎然的生机。下面我建议大家默立在管仲衣冠冢前,合掌于胸前并三鞠躬,好吗?!拜祭管仲的衣冠冢以表示我们对古人的尊重和怀念。好,请大家跟随我来。沿院内甬道向前,过几处花坛,便来到管鲍祠正厅。祠门上方书“管鲍祠”三个金色大字,正殿高悬“挚交千古”额匾,正厅门口有幅楹联: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出自颍上人、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之手笔。殿内另一副楹联为: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正殿厢房东西通道各修一孔圆门,东曰“荐贤门”,西曰“分金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颍上县开发修筑管仲商贸城,进一步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围绕管鲍祠,并以管鲍祠为核心,规划建成全县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群落。管鲍祠作为颍上县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在园内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人文功能,吸引着无数前来参观凭吊的旅游观光者。厅堂内矗立着管仲、鲍叔牙比肩而立的塑像,这两位大政治家神情庄重,目光炯炯。我凝视着祠堂内管鲍的塑像,不禁遐想联翩。齐桓公当年的霸业,早已灰飞烟灭,只可寻迹于史书中,而管仲虽逝世2600多年,其思想却穿越漫漫时空,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朝代,乃至于映照于今世。巨人的生命虽然有限,其精神的伟力却无可估量!管仲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德治国”,并且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而“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名言,即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管仲治国的方略,可为学者政要所研究、所借鉴,而鲍叔牙交友荐贤的高风,则可为官者所学习。鲍叔牙宽厚博大的心胸,以及对朋友的宽容、体谅与理解,可为天下交友者之榜样。好了,短短的2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对管鲍祠进行观赏留念,相信大家都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先人博大的心胸和博学的才识,感谢大家对今天日程安排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再次和大家合作。谢谢。第二篇:晋祠导游词晋祠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三晋之胜,美在晋阳,而晋阳之胜,美在晋祠,今天我们游览晋祠。著名古建筑学家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流泉映带之间,委实像个放大的私家花园。”唐太宗李世民也对晋祠的建筑和夜景作了诗意的描述:“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晋祠又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年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又因祠堂建于晋水之源而得名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晋祠的创建年代无从考证,不过,据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记载,早在1500年以前晋祠就是“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游览胜地了。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坐东朝西的建筑就是明清时所建的古代唱戏的戏台——水镜台。戏台东面悬挂的横匾“三晋名泉”,字迹清秀雄劲,为清代康熙年间中过武举人的晋祠人杨廷翰所书,在牌匾两旁还有一副对联:“水秀山明,无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山西的代称,“名泉”是指晋水泉源。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杨廷翰的侄儿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

诗文****仙女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