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继续教育实践成果展示 第一篇:继续教育实践成果展示《按比分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解答。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按比分配”。1、把若干本本子奖给在学校运动会上得第一名的同学,该怎么奖?2、讨论后得到“平均分”。3、把若干本本子奖给在学校运动会上得第二名、第三名的同学,该怎么奖?4、为什么?5、这还是平均分吗?6、那可以叫什么呢?也就是按几比几来分?7、那平均分就是按几比几来分?8、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分配。9、学生举例。二、解决实际问题。1、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2、例如:学校运动会上给四、五年级布置做500面小红旗的任务,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3、出示四、五年级的人数:五年级120人,六年级130人。现在你认为该怎样分配比较合理?(1)按12:13进行分配。(2)分小组讨论列式解答。(3)反馈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4、试一试:如果五年级有三个班,分别有32、40、48人,360个练习本该怎样分配?三、拓展延伸: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比宽为3:2的长方形,如果将这500面小红旗插在操场的四周,每条边上插多少面比较合理?四、看书。五、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按比分配是十二册教材中比例应用题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倒与正反比例知识没有太多的联系。教材用蔬菜种植面积和混凝土的配置作为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采用学校开运动会进行颁奖和做小红旗等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运动会颁奖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教师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教师适时出示了育才小学五、六年级人数统计表。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二、进入情境,深入研究:为了深入理解连比的按比例分配,教师又把这个情境充分应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完成这一任务:“做480面红旗的任务,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完成,怎么分配合理?”同时还设计了巩固练习:1、体育老师选拔了80名同学组成彩旗队,准备按3:5:2编排成红色、蓝色、黄色三支队伍,你知道蓝色队伍的人数是多少吗?2、我班共有49人报名参加各项目比赛,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的比是4:3,你知道我班代表队有多少名女运动员吗?三、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不只创建一个情境,而是教师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这多种情境,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进行无缝链接,使创建的情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篇:实践成果展示实践成果展示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题目:运用新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学科)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它渗透着教师对课文的感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第13课《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三:(1)体会、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目标设计好了,然后思考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步骤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导入新课。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

Ke****6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