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9万字
约34页
0
3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

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课堂正悄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运用史料开展教学的背景下,图文互证、地图教学、人物(史实)评价等适用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大众“史学方法激荡课堂,蔚为大观。然而不容小觑的是某些只适用于某一阶段历史的“小众”的史学研究方法,如考古学的方法、计量史的方法、口述史的方法等,或因使用范围有限而不被重视,或因重视程度不够而在教学中产生了偏差,影响了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聚焦千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即当下历史课堂运用口述史料的误区举例、对口述史料在历史课堂运用的认识,以及历史课堂运用口述史料的实践探索。一、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口述史料的误区举要在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线教师已间或在运用口述史料,以求课堂更为生动形象,更能紧扣历史脉搏。根据笔者的观察,历史课堂运用口述史料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易被忽视:其一,片面强调“口述历史”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其危险性的存在;其二,“口述历史”材料缺少与其他类型材料的互证意识。现以实际的教学片段为例,略陈管窥。1.片面强调”口述历史“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其危险性【案例l】(八年级)《听长辈讲那“文革”的故事》生1:我的伯伯说,在“文革”期间,他因为用红笔把“毛主席“三个宇圈起来,被批斗关进了牛棚。生2:我妈妈说,“文革期”间每个人对毛主席都很崇拜,有疯狂的红卫兵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自己的皮肉上,绝不允许说不尊敬毛主席的话,甚至连所佩戴的毛主席像上有一点灰尘的人也要抓起来进行批斗。......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当时把毛主席当神一样看待,个人崇拜现象很严重。就口述历史材料而言,本案例中所涉及的采访对象是“文革历”史的亲历者,材料的原始性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上述案例发表千2003年的《历史教学》第6期,据此推测,当年的八年级(初二年级)学生当14岁左右。再往前推30年,其父母辈当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据此推测,“文革”十年期间,他们的年龄大多在8至18岁之间,心智已渐趋成熟,价值观逐渐形成,对于“文革”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故可以将其判定为文革亲历者,所以他们的回忆自然可以作为论证“文革期”间社会情况的一手证据。然而,仔细考辨本段口述历史材料就会发现其证史效度不足,至少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口述史的记录者——学生——并未对口述史料准确性因素作必要的考察。例如“毛主席头像上如果有灰尘就会被抓起来”这个说法到底是其母亲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诸如此类问题尚待进一步确认或者说明。其二,执教教师对口述史料”典型性”的考辨不足。例如未及考虑“史料的陈述者所能代表的普遇性有多大”的问题:周遭所有人都是如此地对毛主席“崇拜“?据笔者所知,在**期间各地基本上都有一些“顽固”的知识分子对个人崇拜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能否就其所看到的现象笼统地概括为“每个人对毛主席都很崇拜"?对此笔者的态度是否定的。2.”口述历史”材料缺少与其他类型材料互证意识【案例2】(八年级)《听长辈讲那“文革”的故事》生1:我爷爷生活在市区,“文革期”间工厂不能进行正常生产,造反派经常进行武斗,厂里一片混乱。生2:我奶奶说,那时粮食不够,吃樟做的饼、面糊,好一点的吃菜粥、菜饭,穿的衣裳大都是土布、黄军装、蓝卡其布的料子做的,住的是平房,乡下都是烂泥路。生3:听我爷爷说,当时农村里不准随意地多养鸡鸭,说这是搞资本主义的一套,是要被批斗的,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如何?生:工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低下,缺衣少食。上述案例中,执教教师巳经注意到了口述史料所代表的不同立场和真实力度,证史的效度比案例1要强。比如“城市”和“乡下”、“生产”和“生活",试图从不同的社会层面反映“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另外,其口述史料基本上都是口述者的亲身经历,不存在“听说”的成分。但仔细分析本案例使用的口述史料,至少存在两个潜在隐患:一是本案例的课堂实录发生在21世纪初,文中的爷爷、奶奶皆年已耄耋,近30年的时间间隔会不会影响其记忆的准确性?二是文中爷爷、奶奶基本上是农民和工人身份,一方面体现了基层民众对“文革”的看法,同时爷爷、奶奶辈等“同质”人物的个人素养就成为一个“软肋",所回忆的内容严谨性和客观性当须存疑。所以,口述史料往往因为时间、记忆、当事人立场和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单独证实出必然的结论,在不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清况下,即使运用再多的口述史料也只是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不断进行“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飞跃”。二、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口述史料的定位认识学术界关于口述史的概念,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英国学者路易斯·斯塔尔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肖临骏:例说口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档大小:3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