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docx / 文档详情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4万字
约25页
0
29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docx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一篇:苏东坡传读后感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读《苏东坡传》有感《苏东坡传》开篇,林语堂先生便写到:“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先生可谓一代文豪,隔着千年的羁绊,却仍旧为东坡先生所倾倒。他给与苏东坡以至高的评价:“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敦厚温柔。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也是因此,不同于其他书作者着重于东坡先生的文词成就,林先生真力求实还原出一个立体的苏东坡,以时间顺序,以文学书写东坡先生不朽魅力的同时,缓和东坡先生政治人格线条上的对立,让我们能够看到诗词之外,个性丰满,有血有肉的苏东坡,让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复杂多面,却始终不忘本心。年少成名动汴京,入得朝堂。我能够透过林先生的文字,看出林先生对于变法亦或是王安石本人的否定,我忆起北宋时期的党派之争,实在可谓是一场浩劫,革新和守旧派系,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攻击,但林先生笔下的苏轼,在这样诡谲的政治斗争中,他依然选择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这样的苏子,超然脱俗,却实在是需要一个彻底的反派来衬托,我想这也是林先生对这样难以公断的事件,存着一边倒的态度的原因吧,因着对与政治主张上站在王安石反面以至于遭受乌台诗案之苦的苏东坡的偏爱,林先生不仅在书中用一章专门抨击“拗相公”王安石,还将对于新法作为引发一系列斗争的导火索,不得不说,这样的写作,使得苏子的政治生涯显现出来很强的戏剧张力,冲突激烈而又结局悲,塑造了苏子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名的伟岸形象而文学人格的苏轼又是怎么塑造的呢?众所周知的是,苏轼的文学成就高于政治成就,然而,林先生并不愿意平庸的以笔墨浓淡来独立展现苏轼的政治人格与文学人格,他选择引用足够数目的苏轼的作品,以尽可能使得读者能够从作品开始欣赏苏轼,以思索、敬仰苏轼作品后面呈现出的伟大人格,在这样的同时,他也用苏轼文学人格展现出来的魅力,缓和了苏轼在政治人格中呈现出来的棱角。林先生采用到的平行架构的视角,更是可以让我想象出苏轼文学人格与政治人格的交相变换,一路贬谪,他却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名作。这样的笔法,让我愈发感受到了林先生对苏轼的敬仰,在他文学阐述下的苏轼,既符合历史环境,亦是倾注了他许多的情感。当然,我也相信,林先生最为喜爱的,还应当是黄州以后的苏轼,那时的苏子变成了苏东坡,不再是那个被委以重任的文臣,而是一个褪去了一身光芒,不再志得意满的文人,他不再意气风发,可是啊,也只有那个时候以后,他的诗词中,才多了一份成熟的、恬淡的、智者般的大智若愚。作者以“东坡”这一号作为传记的题目,我相信既是为了表示形式上的尊敬,与心中对于黄州以后的苏子的文学与心理各方面的成熟的魅力的赞许吧。长桥上,灯火阑,使君还。我喜爱林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是因为它不似正史仅有简单化符号化的描写,在林先生强烈的倾慕情感动机下,《苏东坡传》站在苏子的角度描写他多彩不凡的一生。戏剧化的冲突,情感变化的张弛有度,使得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也能摒弃已经存在的简单观点,尽可能地呈现复杂多变,不忘本心的文豪的形象。我始终坚信,东坡先生是千古不灭的,活在传世的诗文中,活在赤壁旁,活在雪泥中,在东方既白的朝霞里。”第二篇:《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阅读体会自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宜当作一本文学性著作而非历史类作品去阅读。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序言中也提到过其资料的可信度,但是就原始资料本身的真实度来看,这本书里所呈现的苏东坡未必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苏东坡。加之林语堂对苏轼其人一种天然的偏好和喜欢,难免在描述时掺加进自己的主观想法。抑或是写到某处情节时,他将自己对东坡居士的希望、同情和倾慕倾注进了他的笔下。苏轼本人的性格和林语堂先生似乎出现了有趣的重合,或者说林先生本人将苏轼看作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完美对象:二人都是那般豁达、热情,待人是掏心窝子的真诚,是个秉性难移的乐天派,但同时也有其精明缜密的一面。似乎也同样是因为那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二人遭受到人生中的诸多不顺,饱受旁人的种种非议。由此看来,苏轼仕途上的不顺与林语堂人生中的坎坷是相似的,二人跨越千年的时光,通过这本书隐隐约约构建起一道桥梁。林语堂笔下的苏轼,带着他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赞美,颇有名士之间惺惺相惜之感。故而在对史料的取舍,尤其是叙述王安石新政时,对王安石的憎恶和为苏轼鸣不平,都显现出其著作本身的不客观性。林语堂把王安石写成一个无趣的政客,有时还明知故犯某些历史错误,在材料的选取上过于片面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

文档大小:29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