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第一篇: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报告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按照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统一安排部署,菏泽市牡丹区、成武、鄄城、东明四县区承担了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的调查工作。在近40天的工作中,菏泽市4个县区共调查了20个乡镇的180个地块。目前,各项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工作已全部完成,为全省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一、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为了此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菏泽市农机局专门制定了《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时间及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承担调查工作的4个县区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4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专车专人专时负责开展调查工作。从8月25号到10月10号40天时间里,菏泽市4个县区按照调查要求,分别选择了5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45个地块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实地测量、采访座谈、查找资料信息等方法,取得了完整、准确的调查数据。通过对采集数据和收集信息的汇总分析,找出了农机作业适用性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并形成了完整的调查分析报告,圆满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二、菏泽环境条件和主要作物种植模式(一)环境条件1、地理人口,菏泽位于东径115。14”—115。46”北纬36。03”—35。28”。处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接壤,属中国的中部平原地区。菏泽辖牡丹区、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一区,158个乡镇办事处,人口875万人,面积12238平方公里。2、气候特点。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全市各县区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7.9—2556.9小时,平均气温13。9。C,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13天。3、土壤地质。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除巨野县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河冲击平原,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自西南向东北呈簸萁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为68-37米。土壤质地多为砂土、壤土、粘土,且分布不规则,三种土质各县区都存在。菏泽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及花卉、林木生长发育。4、不同作业季的典型环境.不同季节的主要环境特点: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菏泽是气象灾害天气的多发地区。旱涝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干旱发生频繁且影响范围大,危害最为严重。暴雨出现的机率也较多,暴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份,7—8月份最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一般在1.9—2.7天之间,菏泽市属于平原地,暴雨往往引起内涝。霜冻也时有发生,秋季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10月17日,最晚11月21日。春季终霜冻期平均在4月6日,最早3月17日,最晚4月25日。大风、冰雹近几年出现的机率有变小的趋势。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三个主要气象因素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1、气温。菏泽市近30年的平均气温为13.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6.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0.8℃,气温年较差27.7℃,极端最低达-16.5℃,极端最高气温40.5℃,近十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气温近十年来较前三十年偏高1.4℃左右。2、降水。菏泽市降水量的分布极不均匀,但一般规律是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降水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秋季多于春季而少于夏季。3、日照。菏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88.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4%。一年中春、夏、秋季光照较多,冬季较少,光照最多的月份在5月份。最少的月份在2月份。(二)主要农作物种植模式菏泽市是粮食产出大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兼有少量的棉花、花生、大豆、薯类等农作物。现有可耕地面积有1246万亩,小麦种植面积达93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539万亩。种植模式,为一年两作。小麦和玉米轮换耕作,夏季以小麦种植为主,秋季以玉米种植为主。1、小麦机械种植模式小麦的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全过程机械化。(1)耕整地方式。玉米收获(机获、人工)后秸秆还田。根据玉米播种需要,进行耕整地(深耕、旋耕)作业。(2)播种方式。一是常规半精播机械播种,二免耕播种,三是用小麦精播,行距21~23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用以上形式播种可达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满足

一条****杉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