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五篇).docx / 文档详情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五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4万字
约25页
0
2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五篇).docx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第二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在书的绪论中:罗素说,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整个西方的哲学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闪耀着各种哲学家的智慧,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所闪耀出来的哲学星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先贤们的思想,西方哲学的长河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的漫长哲学史中,哲学的发展没有离开神学的影响。而在神学的影响中,又出现了更多理性的哲学家对于客观存在世界的思考。从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用诗人的力量去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到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世界了解科学的时候,哲学开始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西方哲学的这一段开始的历史里面,并不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更多的是对宗教的狂迷感性的对哲学的认识和一种理性科学的对哲学认知的区别。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五篇)

文档大小:2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