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方思潮简介 第一篇:西方思潮简介第一章从自然主义到现代主义一、简介19世纪欧洲的纯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作家成了文化英雄。如乔治·桑、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等。诗人和小说家承担了以前属于教士的的角色,随着传统教会的式微,宗教和哲学领域内所有共识性正统观念的衰落,富于想象力的大作家们为现代世界提供了绝大多数价值观念。弗洛伊德说过,他们是首批精神分析专家。二、非理性主义者19世纪末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潮紧密交织,哲学家们把艺术当成通向真理的途径。他们是后科学主义者,而且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理性主义者,他们相信最深刻的真理逃避纯粹的逻辑分析。1.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生平: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东部。他父亲曾任普鲁士国王四位公主的教师并处于普鲁士过往的庇护之下。尼采4岁时父亲与弟弟相继死去,铸就了尼采由于内向的性格。后全家迁居瑙鲁堡,投奔祖母和两位姑妈,性格孤僻且不合群。1864年,20岁的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开始研究语言学和神学,很快便厌倦神学,逐渐远离对基督教的信仰。在莱比锡期间,尼采偶然买到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深受叔本华那种独报孤怀精神的感动,但他并没有染上悲观色彩,虽然叔本华所感受到的时代痛苦,同样地积压在尼采的肩膀上,后来尼采发现叔本华的悲观思想可以用希腊艺术来医治。1879年,尼采结束了巴塞尔大学十年的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也同时开始了他成长为一个真正哲学家的生活,一个孤独的哲学家。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在街上,看到一个马车夫在残暴地鞭打一匹马,这个神经脆弱的哲学家疯了,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在19世纪末的德国,弗里德里希·尼采是最重要的任务,他的影响力遍及欧洲。在19世纪80年代,他就以一系列振聋发聩的作品而声名鹊起,在这些作品中,他利用德语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许多惊人的观念。当我们想要探求20世纪西方思潮的源头,会发现是决不能撇开尼采的。它首先提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严肃思考了出动现代西方人心灵的重大问题。尼采哲学触及了人生和时代的种种根本问题,包含着更加广阔的可能性,从而为生命哲学、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历史哲学等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提供了思想起点或重要启发。存在主义哲学家公认尼采是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或者干脆把他看做一个早期存在主义者。没有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主义所关心的如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自我的失落和寻求等问题,正是由尼采首先敏锐地感受并且提出来的。尼采的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包含了尼采主要思想的萌芽。他认为,古希腊人的天才主要不是象浪漫派所主张的那样源于欢快的乐观主义,而是源于悲剧性的受难;与其说它体现在哲学理性主义和科学,不如说它体现在原始的激情放纵,这种原始的激情放纵经过理性的调和,升华为艺术。狄奥尼索斯,这位代表音乐、悲剧和纵酒狂欢的低等神祗,在尼采看来,是这股原始力量的象征,没有这股力量,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它正是过于理性化的现代欧洲人所失去的东西。古希腊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既有狄奥尼索斯又有阿波罗。阿波罗的有分寸的节制、明智的宁静安详,讲究形式而不失灵活的做派,与狄奥尼索斯不讲求形象、有节奏的狂乱相辅相成,创造出最高级的艺术。“我们必须这样来理解古希腊悲剧,它是经常在阿波罗式的形象世界里献身的狄奥尼索斯式的合唱团。”古希腊热不仅是理性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中还充盈着生存意志,他们最伟大的时代是以赫拉克利特和埃斯库罗斯为代表早期哲学家和戏剧家的时代,柏拉图和欧里庇得斯则是古希腊人颓废的标志,西方文明所继承正是古希腊人的颓废而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作为完满的真正个体的酒神精神和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精神水火不容。苏格拉底提倡“唯知是美”,而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理性所带来的只是不准确的知识。他主张一切价值判断都要从人本身来考虑,反对基督教对人生做出的善恶评价。在尼采看来,人的生命超然于善恶之外,不要压抑生米的本能,要以悲剧精神享受人生,为自己创造生命的快乐。理性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功利主义的,它直接的结果是物质利益的增长,无视人生悲剧。这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它的恶性发展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这种振聋发聩的视角颠倒,体现了尼采尖锐的反偶像思想及他的“价值重估”。他反对的对象有:基督教教会(这种否定生活的宗教适合于奴隶)和传统的道德(最有害的无知)。人类需要有超人来拯救颓废的文明,他一定要超越道德,毫不怜悯退化的人。查拉斯图拉在他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中宣布“上帝死了”;欧洲人杀死了他,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信仰不再存在,尼采以轻蔑的口吻拒斥罗马天主教,与马克思经常表现出的态度相似,说它是“人民的柏拉图主义”,一种“致命的和

努力****向丝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