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今读读后感 第一篇: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周旭峰暑假期间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论语》虽然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1、它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2、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3、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高尚品格、有开拓意识的年轻一代。第二篇:《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孔子的论语已不只是一些颇富哲理的话,其内在的含义已不是耐人寻味那么简单。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在各种制度礼仪规范中,也深刻的影响着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与人格。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涵盖了二十篇的内容,有解释和注和他个人的见解。其涉及了学习、为政、做人、治国以及生活的各方各面。有些内容和观点并不大理解,只选出一些有些体会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关于学习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关于孝道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章虽说得是正直,也颇有争议,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氏族、家庭的敬重,“孝慈”居首,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于孝的定义,孔子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都是一种绝对敬重,服从于当时严格的礼教,与当今的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家庭相处模式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是从很多流传下来的风俗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伦理思想遗留的痕迹,“不孝”之罪也依然是遭世人所唾弃的。——关于仁礼“仁”是论语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几个字算是对“仁”的一个大致的定义。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是一种客观的约束,即李泽厚所说的外在社会政治体制,是一种公共奉行的社会性道德仁义,如同现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守则。约束自己符合礼制,即可仁。仁是一种个人内心的道德,它不受外界左右,但对外界对社会却有着深远影响。如同当今的社会,我们有着法律的强制,有着道德的谴责,但是最终我们社会的美好和谐需要的是每个人内心强大的力量
Th****s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