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docx / 文档详情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9.3千字
约16页
0
2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docx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

第一篇:观于丹论《论语》有感观于丹论《论语》人生之道心得今天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而发,故做此篇,聊以内心的告白。生命匆匆转瞬即逝,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从时光中借了一段给予自己,而我们要让自己的这段生命时光更加有意义而又不那么总是痛苦、彷徨、纠结、悲伤、难过、自责、怨天、尤人等等之生活。就必须要慢慢的理解古人或者他人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方式。孔子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儿好学而已”。这句话也说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其并非生下来就知道一些事情,明白一些事理的,只是对研究古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学以致用而已。当然话题有点远了,进入正题。说起人生之道,有时候自己真的很是迷惑。尤其是遇到一些自己觉得很纠结、很困难的事情。心里便会一直念叨着,时时徘徊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孔子教我们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如何让自己的心境会更加淡定从容一些。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老夫子对自己人生的概括,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之道。结合自己的年龄,当然于丹说人又三个年龄,一是生理年龄,二是社会年龄,三十心理年龄。我指的是自己的生理年龄,二十有三,属于志于学阶段。马上要步入自己的三十而立之年龄,不过这个需要一个过程。针对于志于学阶段,于丹有这样的概括,做好眼前事,不该操心的不要操心,当然还有对学习的定义,是一个世界性的定义,那就是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个定义也许对很多人不太适用,因为当前社会的信息量很大,也有许多可以学的东西,但真正能对自己起作用,甚而至于导致行为改变的知识也许是少知又少。当然我对此是表示赞同的,我觉得学习一是要自己感兴趣,(当然如果所学知识是我们以后要用的即使没有兴趣,也要慢慢培养这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二是要出效率肯钻研。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了,不仅自己受益,而且可以维持自己的各方面的生存。下面的就是三十而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什么样的阶段呢,立即为成家立业之立。但真的只有这些吗,于丹教授用黑格尔哲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立那就是和的意思,黑格尔的哲学说人生有三个概括性的词语,叫正反和。何谓正反和呢,所谓正就是在我们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或者小学以前,总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天是蓝的,太阳是金灿灿的,月亮是弯的,白雪公主是一定要嫁给白马王子的。但当我们上了中学或者大学以后,会发现一切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美好,所以便出现了很多小愤青,他们对社会充满了仇视与愤怒。觉得社会是不公平的,是黑暗的,是邪恶的,是丑陋的,是自私的,是血腥的,是没有人情味的,是……这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即为反阶段。但是当我们在往后走会发现原来社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仇视与愤怒而有丝毫改变。于是自己慢慢的会变的和起来。所谓和,即为中庸,对社会少了一分抱怨,而对自己多了一份自省。泰山上有个楹联写到“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一些哲理。海到远处看不到边的时候以为是天是他的边际,人等到山的顶峰发现自己就是顶峰。这里面暗含了而立之年的中庸思想,其就是自我的融合与提升。三十而立,过后即到四十不惑之年龄。惑,顾名思义,取迷惑之意。但四十是怎样一种不惑呢?于丹说,如果我们三十之前的生活是加法的话,四十以后就是减法了。怎样讲呢,即是说,三十之前我们在争自己的名与利。而到了四十突然发现有了这些东西后,幸福感并未提升,所以出现了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一种舍弃的精神,才能不惑,这就是舍得的含义。当然就是舍得多些,这样自己才能不惑,才能自在。这个时候就到了五十知天命的阶段了,这个天命是不是那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呢,显然不是,孔子一向不谈鬼力乱神。那这个天命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境界,此为天命也。于丹说的好,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并且有种自信和坚定的东西在里面。孔子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才是合乎大道的。当自己到了君子的级别,也就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年龄了。耳顺,即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会那么的好奇了,而是觉得其有存在的道理(存在即合理)。而对任何一句话都能听的进去,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反感。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可以很自在的享受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开脱。真正达到君子上达之境界。当然小人下达(即是说小人才会琢磨别人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是否不利或者有利于自己),达到一种不争的境界。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孔子认为的人生之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又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通俗讲就是包容与理解。于丹说,就像两朵云彩在同一高度相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观于丹论《论语》有感

文档大小:2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