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解读鲁迅的《风筝》.docx / 文档详情
解读鲁迅的《风筝》.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5万字
约29页
0
30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解读鲁迅的《风筝》.docx

解读鲁迅的《风筝》.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读鲁迅的《风筝》

第一篇:解读鲁迅的《风筝》鲁迅作品赏评解剖内心情操的自白——《风筝》的写作意蕴解读姓名:陈美瑜学号:200842302109《野草》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创作于“五四”后期。在《野草》题辞中鲁迅说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1)鲁迅不仅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思想黑暗的阴影,也不加藻饰地抒写自己高尚的情操。读着关于鲁迅的那些内心自白,会深深地为鲁迅心灵的高尚情操的魅力所折服。这方面在《风筝》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当时鲁迅居住在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2),而出现于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使鲁迅感到“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就是这般情景触动了鲁迅那一段关于“风筝”的记忆,内心充满“惊异和悲哀”。就这样,鲁迅把那段悔恨的往事的画面慢慢展开,抒发了浓浓的手足之情,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我的论文就是围绕着鲁迅这篇文章的写作意蕴来解读其真诚的心灵世界,解剖其高尚的内心情操。一、手足之情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因为“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于是就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而且还亲手当着小兄弟的面将他偷偷做的风筝给弄坏了。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在“长幼有序”的家庭生活中,他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比自己年幼的弟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有人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在我看来一般抒情诗中的“我”,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应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此外,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多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散文诗,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之《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忆之中的,是他曾经身历的实事,而不会是毫无根据的艺术的虚构。这样看来,《风筝》中的“我”,还是鲁迅自己。鲁迅处于对兄弟的愧疚之情,而难以忘怀那段幼年发生的往事,于是借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兄弟的所做那些事的“悔恨”。鲁迅首先生动地描写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通过这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那种纯真的情感,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失声“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鲁迅把小兄弟那种对风筝的痴迷状态描写得那么详细,正是想反衬自己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愧疚之心的深刻。即使已经时隔多年,鲁迅任然不能忘怀,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二、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之所以会醒悟自己幼时阻止小兄弟玩风筝是“精神的虐杀”,是因为“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出于儿童的天性,游戏能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却遭到了打击伤害,鲁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这是十分恰当又非常深刻的。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由这里,我不经想起我们中国伟大的女作家冰心,在她的诗集《繁星》中就多次赞美儿童的纯真,歌颂童心: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3)在冰心的许多篇章中,儿童被描绘为天使,他们是冰心的“爱的哲学”里的天使,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童真的歌颂与赞美。而鲁迅在自己的《狂人日记》中也曾经显示出他对儿童的关注。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鲁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4)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冰心和鲁迅都看到孩子是希望。在《风筝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解读鲁迅的《风筝》

文档大小:3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