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析大数中0的读法 第一篇:解析大数中0的读法解析大数中0的读法1.个级或万级都是0(即整万数、整亿数的读法):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注重强调“一个数的末尾”)如:200000000、30000。2.每级末尾有“0”: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注意区别:一个数的末尾和每级末尾两者含义的异同点)。如:760058402300。3.其它数位有“0”。“其它数位”指除了“每级末尾和一个数的末尾”两种情况外的其它数位。①每级中间有“0”,只读一个“零”。如:30026057;700362098006。②级开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如:350036、4300270003。③万级全是“0”:这在认识亿以内数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0”不属于一个数的末尾或每级末尾的“0”,也不属于每级中间的“0”,这是亿级数读法中的唯一新知识,且教材中没有作出说明。这就要告诉学生:万级都是“0”,只读一个“零”,比如:100002345读作一亿零二千三百四十五;4500007156读作四十五亿零七千一百五十六。综上所述,读“0”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不读:①一个数末尾的“0”;②、每级末尾的“0”。二是读“0”(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①每级中间有“0”;②、级开头有“0”;③万级都是“0”。即:除“一个数的末尾或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这样概括,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第二篇:大数的读法带0的多位数的读法掌握多位数的读法要抓住“0”这个中心:1、带0的大数的读法(1)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如:563210000、485600000000(2)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如:20005830、60058402300(3)其它数位有“0”,不管是有一个“0”还是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如:50064058、6004420850092、亿级数的读法中的新情况——万级全是“0”如:48500001768在认识亿以内数时,不可能出现“万级都是0”的情况,这种情况的“0”不属于一个数的末尾或每级末尾的“0”,也不属于每级中间的“0”,这是亿级数读法中的唯一新知识,教材中没有要补充,告诉学生:万级都是“0”,只读一个“零”。3、概括:读一个零的法则。除“一个数的末尾或每级末尾”这两种情况以外,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这种概括只要记住一个数的末尾或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那么其他数位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容易理解和记忆。第三篇:大数的读法教学反思大数的读法教学反思大数的读法教学反思1本节课除完成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目标外,特别重视对学生大数数感的培养,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在完成三维目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还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力争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大数的读法与写法。本课我将大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我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数时,我是以这样的程序教学的: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读数写数,再丢开数位顺序表四位一级用划分级线的方法读和写数。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借助划分级线既快又准确地读出数;对于写出的数,再划分级线进行检查。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运用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中间有零,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的方法读出更大的数。遇到读写末尾有零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掌握关于“零”的读写方法。大数的读法教学反思2昨天,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

玉怡****文档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