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读肖川(5篇材料) 第一篇:解读肖川解读肖川“教师的六个学会”原文:教师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过一个好老师,那么,他即使用权坏,也一定有限;相反,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不曾遇到过一个好老师,那他的存在对于社会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这是从培养年轻一代所应有的素质而言的。而作为教师,要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胜任自己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学会等待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即使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掌握,也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过程。其实,从我们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努力,是我们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师是最能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领域,只有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尽管更多的时候不是那么直接,那么迅速。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解读]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要有等待意识,相信学生会真的改过,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把学生的过错想象成是在孩童学步时的一次跌倒,难道你就可以断言他跌倒了就不会再爬起来?!有很多案例已经告诉我们,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孩子,甚至是别人眼中所谓的笨孩子。如果这些被下了断言的孩子,从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那我们人类不知道还要倒退多少年。教师不能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和心态去衡量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的孩子,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自然成熟,而不能拔苗助长。孩子如果和成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差距,那么何谓成人何谓儿童呢?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知识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体验中积累起来的。有些家长和老师不允许学生作业本上出现错误,一旦出现了错误就是多么的不应该。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没有错误的体验,又用什么来判断正确呢?学会等待,意味着要善于给学生机会。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样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素质和成长背景。在班级中,有的同学表现很好,有的同学则表现一般,这是正常现象。尤其,对于那些所谓的“无法无天”的成绩、纪律双差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施与爱心和期待。我们经常会遇见和我们打招呼的学生,而大部分是原来班上的“捣蛋鬼”、“淘气包”、“皮子”。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感激我们给予他们的宽容和谅解,她们愿意和我们老师交流,话语中流露最多的是对我们的无限感激和一丝悔意。“唉,老师,我那时,要不是你收拾我,我现在已经学坏了,老师,我那时要听你的多学点东西,现在就不会这样憋手。”相反,一些获得小小成功的学生往往遇到你之后,把头一扭装作不认识你了。一个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缓慢而不可或缺的。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发现学生的毛病,及时指出。亲切的表现有多种:温暖的话语、温馨的眼神、耐心的询问。当然,疏远的表现也不少:冷漠的言语、鄙夷的神情、不耐烦的态度。要知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烙印。不要忘记,苦口婆心是教育,强烈的期待也是教育;恨铁不成钢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孩子设计蓝图更为可贵。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变被动的评价为主动的诱导。学会等待,意味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切记不要用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以一次的成绩来认定优劣,未免太过狭隘。有的班主任容易被“先入为主”的一般规律所左右,认为进入班级的前十名,就是永久的好孩子。而同时将后十名的同学视为“后进”。这是不可取的,既忽视了学生要成长的事实,也未去研究学生为什么会有差距以及如何减小差距。既然是学生,他就会有分别,有差异。而我们应

曦晨****2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