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第一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2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华长慧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呈现失衡状态,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宁波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失衡的校园环境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畸形的种子。近年来,我们在全市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力缩小校际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严格按照“学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早在2000年我们就确定了“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的思路,目前全市已有8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校均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强化学校设施设备配置的均衡,到2004年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和生均用房面积均达到或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均达到了教育部的标准。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存在,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近几年来,我们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加大投入,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在对全市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危房,通过拆、扩、改造等手段彻底消除,同时撤并了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新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学校。从2000年到2004年,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达1.4953亿元,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为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们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宁波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2001年组建“宁波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2003年启动“191”网络教育工程,整合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并将这些课件免费提供给师生。抓关键,科学配置师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把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市各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科学配置,广大学生不管在哪所学校都能受到相对均等的教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4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5%以上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培训基地,通过“按需培训”、“导师制”、“师带徒”、“以赛促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同时,每年拨出1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经济欠发达乡镇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我们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实施网络培训,目前宁波教师教育网已经建成,并已加入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联盟,今年将推出首批网上课程。经过培训,目前我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学历者分别达69.06%、63.8%,基本形成了一支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了促进校际优势学科互补,满足城乡学生和家长对名教师的渴求,我们打破优质师资学校所有制体系,建立了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把骨干教师支教或讲学(兼课)经历作为评优晋级条件之一。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之一。我们还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帮扶,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强校与弱校挂钩,形成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了教师的定期交流、轮换。在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方面,我们也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鼓励新被评聘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为农村学校服务。抓难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尚有8%左右的家庭生活还相对贫困。同时,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关心这些困难群众,为他们构筑就学的帮困体系。长期以来,教育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如果不能及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城市孩子,城乡教育均衡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更无从谈起。从2001年起,我们提出了“不让经济贫困乡镇成为教育贫困乡镇,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积极构筑家境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为这些孩子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两免一补助”的教育扶贫

是你****优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