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docx / 文档详情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3万字
约51页
0
5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docx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

第一篇: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归隐意蕴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合群初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黄大伟电话***电子邮箱huangdawei8899@163.com[摘要]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文学巨匠。对故乡执着的眷恋,对乡愁的旷达化解构成了苏轼诗文和人生两道并行不悖的风景。在对苏轼怀归诗词的诵读与涵咏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安定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而他通脱豁达的处世之道则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实现主体精神上的回归。所以表现思乡归隐心愿的作品虽然只占苏轼诗词的部分篇幅,但它们却足以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苏轼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令后代读者们深刻感受到来自苏东坡的独特人格魅力。总之,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仍将激励着一代代后辈学子不断超越逆境中的自我,去实现自己对国对民有益的人生价值。[关键词]苏轼诗词思乡归隐意蕴苏轼(1037—1101)是北宋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无论是在诗、词、文的创作上,或是在人格魅力上,都倍受后人崇仰。在其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如“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满江红·江汉西来》)、“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法惠寺横翠阁》)、“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望湖亭》)等等大量的诗词都融(1)铸进了苏轼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渴望能“收拾耦耕身”的归隐之情。这些不朽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面透析苏轼的镜子。因此剖析这些作品中的思乡、归隐意蕴,使我们能从一个侧面透析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踏寻其充满矛盾而又统一的坎坷人生历程。本文即拟以苏轼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展开这方面的论析。一、“望断故乡心眼”:浓浓的思乡、归隐之情苏轼22岁中进士开始踏入政途,直到64岁去世这42年间,除两次短暂的奔丧、扶丧为父母守孝外,就再也未能回到故乡眉山了。但对故乡的思念,对归隐的向往却成了诗人一生苦苦追寻的梦想。故乡给他的亲切感、熟悉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意识之中,并且成了他不朽的文学原型意象。首先,从时间上看,浓烈的思乡归隐之情贯穿苏轼的整个宦游人生。苏轼从第一次出任地方官开始,就流露了这种怀土思归的情绪:题宝鸡县斯飞阁(2)既富文韬又有武略的苏东坡自小便“奋厉有当世志”,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3)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俊尧舜,此事何难?”为何在后来的诗词作品中有如此强烈的归乡意念?包裹在归乡外衣下的实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要从词人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生的仕途遭遇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寻找原因。首先,如诗如画的蜀中山水,童年、少年时温馨美满的家庭生活是苏轼思乡归隐的原始动因。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眉山正是古嘉州所辖之地。在他的故乡眉山,北有铁山剑阁之塞,东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西拒土蕃,山水拱卫,自为藩篱。内中有岷江奔流,沃野千里,茂林修竹,山清水碧。湿润的气候,肥沃的田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果腹暖身之物,增加了人们对自然山水亲切的认同感。面对如此美景,感情细腻,生性好游山水的苏轼怎能不喜爱?更何况这里有他童年时对母亲程氏立下的人生奋斗目标:有他与弟弟、父亲的吟诗唱对;有他与爱妻王弗甜蜜的爱情生活。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读《后汉书》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辙在《墓志铭》这段故事后加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可见苏轼的人生信念是在童年时就建立的。而随着仕途道路上的愈加坎坷,自己儿时立下的雄心壮志总是难以实现,在内心深处自然会涌起对儿时立志兼济天下美好往事的怀念,求得心灵上的慰藉。苏洵父子三人被后人并称为“三苏”,三人都才华横溢,造诣极高。在父亲苏洵的谆谆教导下,兄弟二人快乐地成长着。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深厚手足情就是在读书共勉中培养起来的。兄弟俩曾有过“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清颍东流》)的盟约。而从仕后的苏轼兄弟因各自奔忙于仕途,再也无法实现夜雨对床的兄弟之约。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求能像少年一样与子由对床共听风雨啊!眺望远方,前途迷茫,当年与胞弟在劳务对床而语、听雨共眠的一幕,只能是靠故乡的这一定格了的镜头来回忆了。除此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论苏轼诗词中的思乡

文档大小:5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