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docx / 文档详情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3.4万字
约63页
0
59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docx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

第一篇: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河南师大附中语文组张军——诗文鉴赏常用术语解析在诗歌和散文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具体的艺术手法,往往比较迷惘,于是索性罗列几种撞大运,只是因为无理无据,反而会白白丢分,实不可取。事实上,高考所涉及的艺术手法,虽然并没有严格界定,但也并非毫无章法可循。大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其中修辞手法,同学们一般比较清楚,在诗歌、散文中出现的时候也较容易判断,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介绍的是诗歌鉴赏中有关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一些知识。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一)描写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此外,他的《田园乐(其六)》一诗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诗句:“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参考提示: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虚实相生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河南师大附中语文组张军——③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探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离不开对诗词主题的把握,碰到类似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思考练习——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参考提示: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版

文档大小:59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