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 第一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题附答案一、填空。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答: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它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答:教师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学好语文课程,就要把握住语文教育的哪些特点?答: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5、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貌实践能力;⑤具体建议。三、论述题。1、你能从新旧语文课程标准的对照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吗?答:从2011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①最新课程标准更科学合理。如:201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就新增了“语法知识”,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弱化语法”的做法,更契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特点。但是在阅读实施建议中又明确提出了“可随文学习必要语文知识,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②最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课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其地位。如新增添了很多经典背诵的篇目,强调了汉字的书写,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要关注学生毛笔字的书写”和“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③最新课程标准更具有人性化,照顾到不同地区学生差异和同一地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2011课程标准在不同环节中都强化了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尊重与保护,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保护与培养。2、2011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答: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②、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④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⑤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四、实践环节。1、请以自己教学年级语文教材中某篇目为例,现场设计一课时符合最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案等)。第二篇: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口语交际能以语言为工具进行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特性。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影响学生精神世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人文内涵。2、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语文教学应怎样做的?教师又应怎样做?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①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②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③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④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3、怎样理解“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句话?答:①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②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③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④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4、课标的《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哪些建议?答:①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

哲妍****彩妍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