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docx / 文档详情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1万字
约18页
0
2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docx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

第一篇: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真爱的教育教育需要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甚至过分的强调爱对教育的影响力,把爱当成了教育中包治百病的良药。一度听过很多教育中爱的故事,一个问题学生,因老师的爱而被感化,最终成为优秀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其实一个人的内在心里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某些改变,人的心理在表层也可作出一些调节,但是其深层是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过不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这说明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是非常稳定的,老师对学生的一次教育活动只是对孩子稳定的心理表层做了一些调节而已,因为内在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很强的反调节能力,一次教育的表层调节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被反调节回来。我就想他们怎么就会创造那么多爱的奇迹呢?老师送学生一支笔,一个书包,带学生回家吃一顿饭,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这样教育也太简单了吧。今天再读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是被先生那种大爱无声的教育情怀所感动,所谓深入骨髓的爱就是先生那种春风化雨,片语入魂的爱吧。先生没有强调爱的教育,但在他平实的叙述中,一个个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中,我们却能体会到他对学生那种真正的深入骨髓的爱。先生认为教书与育人并重,他认为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为了这个信念,他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研究出多种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方法,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探索学生心灵世界那广阔而又迷人的天地,在哪里破解教育的难题。为了这个信念,他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后进生,他认为后进生上进心的幼苗弱小而枯黄,有的还常常被压在石头底下,才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同情。因此他研究激发后进生内心被压制的真善美的东西,使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占据上风,从而使他们进步。对于后进生,先生指导驾驭大脑这部机器,讲用进废退的规律,讲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思维的规律。指导他们用好自己的时间,和他们一起制定上学的路上背单词的计划,让他们出试卷,让他们帮助老师改试卷,指导他们写日记,在他的班最差的学生3年中也写了22万字的日记,让这些后进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宿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幸福感。不正是本着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呵护,对成长的敬畏,使他不放弃一个学生吗?喜欢梅洪建老师的这句话:“畏入了骨,才是教育的真爱”。说的就是先生的这种爱吧。我们现在的教室里学生的比例大多都是呈金字塔式的吧,而我们大多数老师关注的都是塔尖上的学生,对于处于底层学生,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是否关注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否关注过他们的内心需求呢?我们有从内心发出的对他们的呵护,敬畏和尊重吗?我们给予他们存在感和归宿感了吗?或许我们认为我们严格要求他们,让他们努力学习,提高他们的成绩就是爱他们。但我们有考虑过我们给他们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吗?会使他们幸福吗?我们有考虑过我们这样做真的是爱他们吗?我们不是在以爱为借口在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吧,那么我们带给他们的或许就是一场灾难。教书与育人并重,现代教育更是提出了“先学做人后成才”的教育口号,这样就使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相应的“让德育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也对我们老师的工作有了特殊的要求。尽管我们没有享受任何来自国家和人民的特殊津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是知识的贩卖者,不是技能的展示者,我们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机器。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做的是培育,养育的工作,需要倾注感情,而工业做的是操作和技能的工作。精心养育我们面对的每一个生命,呵护他们的成长,静待他们开花、结果是一个慢的过程。因此德育教育也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喜欢梅洪建老师的这句话:“当德育教育的灌输性取代感受性的时候,德育本身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瞬时性取代人性的复杂性时,德育过程就出了问题,当德育的道德性尚且不明白的时候,德育本身就成了荒谬。”先生的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先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尊敬呵护生命为前提,而不是理论的说教,不是制度的约束。正如先生所说:“我们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学生明白了,也会说了,提高了道德认识,这不是一件难事,但让道德意识过渡到道德习惯却不容易。”因此先生让学生从自我分析意识开始,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感受到完善的人格的重要性。有了道德意识,再引导学生将自我完善的意志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动,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让学生享受到战胜自己的欢乐。然而正如先生所说:“短时间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一两次道德行为的训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四

文档大小:2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