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 第一篇: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原创:陶丽君上个月末收到来自数豆子的美丽版主寄过来的好书,一直没时间打开,正是闷热阴郁的7月,打开书的包装,淡蓝素色封皮、季老沉思的照片和水墨荷花送来一股悠远的清凉。书里还夹一封季老的意外“来信”,《推荐十种书》的手稿影印件。跟这位虚怀若谷的百岁老人的关系,一下子感觉亲近起来。然而这种亲切的感觉,并不是仅仅依靠一封信收买的,读季老的文字,没有负担,即使是对于文艺理论的“沉思”,朴实、直白而又风趣的语言,总能逗笑我,写字的人仿佛就在眼前。季老经常说自己对于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幼儿园水平,书看了大半,对于神韵的理性解读,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季老的研究哪是幼儿园水平啊,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啊。他的文艺评论文章,我觉得也是很生动活波的学术论文(想想自己绞尽脑汁写的那些会计论文,简直枯燥到家了)。机缘巧合,季老走上了研究吐火罗文和梵文的道路,借鉴印度文艺理论研究的著述,季老把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神韵的模糊描述,用概念抽象出来,神韵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将感性的直觉上升到理性的觉查,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关照。印度的文艺理论,尽管有些解读不一定界定的特别清晰,但这种尝试和讨论对中国来说非常值得借鉴,比如10世纪印度文艺理论家新护,创立了诗的灵魂的理论。大体上说,词汇有三重功能,能表达三重意义。一是表示功能,表示字面义,二是指示功能,指示引申义,三是暗示功能,暗示领会义。季老说“暗示义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可能因人而异,甚至因时因地而异,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这里有极大的能动性,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也许就是产生美的原因”.这让我不自觉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诗的意境不再单纯是描摹自然,描写心灵的悠然。诗的状态就在那里,但读者对于诗的理解,心有多大,意就有多大,“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越大,他就越容易感到审美课题美,这就是‘韵’的奇妙作用”.说到韵,我还想起了一位老师,叶嘉莹老师94岁高龄开起了吟诵课,她说“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吟诵时,读者对于诗的理解通过声音描摹,节奏韵律平仄像跳动的音符,随着情境、身境、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所到之处,恰是心灵所到之处,这种抒发是于人于己都很有益的实践。怪不得私塾里让小孩子吟诵呢,让我们快快吟诵起来吧!季羡林老先生还讲了自己对于如何写好散文的认识。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而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学习写作的学徒,1981年说“我虽然写了五十多年,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学徒”,1989年写《文艺批评无用论》说“上面这些话其实只有幼儿园的水平”1993年在写《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说“我偶然读到送人的笔记,心有所感,不避幼儿园之讥,写了以上这些话”.1998年,对于《赋得永久的悔》的获奖感言中,说“我的禀赋不高,在很多问题上,我都是一个后知后觉者。现在,通过《赋得永久的悔》等等文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我逐渐感觉到自己似乎像是一个作家了”.季先生还对自己调侃,写序写的太多了,成了序文八股,实际上这些序文对于作者的评价褒贬不一,始终用客观而让作者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评价和鼓励作者不断进步,让读者对作者首先取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季老,其文,真也!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读《沉思录》有感通信091班5号黄林《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达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规范。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道,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分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

涵蓄****0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