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第一篇: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读《道德情操论》感想《道德情操论》,两百多年前的西方伦理学,在今天的中国被推崇,尤显开放开明的胸怀和兼收并取的智慧。自誉之间,面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凸现的厚重与博大顿觉沧桑与苍白。论“道”万莫忘祖,谈“德”切莫弃先,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黄土地、黄皮肤的自信时刻都应有,尤其在当今,真的应该有。吸纳西方或者其他别的什么文明,一向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谓之狼来了,类似的争论仍在持续。在匹夫的眼里和俗子的脚下,尽是中华的大脉和神龙的巨足。太大的脉浪和太远的印迹或敬而远之,或望尘莫及,但不敢懈怠的是—我是中国人。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音乐无国界等等,果真如此,为什么还要民族音乐!为什么要中国的一弹两星!一切的高尚都建立在一定的情操之上,一种文明的光芒都集聚着一点晶莹的闪亮。唯有斯,才有独到的鲜美和津津乐道的念想,无穷无匮,子孙万代,滋润热土,永葆常青。望望头顶的天,看看脚下的地,问问你是谁,想想你正在做些什么?对待道德情操防止盲从为文明的“汉奸”,对待文明也要防止出现“飞蛾扑火”。不妨顺着历史,沿着时代,立足现实,文明的最佳时机,有金钱要有品德,更要有文明。呼唤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我们共同家园中全体成员的家务事。也不单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灵魂工程。需要从我做起,从您做起,从他做起,让娃娃们从小在大人的行动中看起,让大家一起来,为我们的礼仪之邦,添砖加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城市实现了“无隔离”文明,政府的公共资源就会另有用处,我们眼界会因为无障碍而开阔,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灿烂。让我们筑起心中遵章守纪的防护墙,树起崇尚文明的丰碑。拆除眼前的隔离桩,就象当初拆除阻挡消费者与经销商直接交流的商场、商店里的柜台一样,超市模式已经被国人接受,老百性普遍提高了觉悟,成为文明的消费者。万事开头难,需要勇气。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信任与包容。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平安奥运的序曲才刚刚拉开。北京奥运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们都在盼望留住奥运好的做法,也从中感受幸福快乐。有很多人也想参与到文明大军的队伍中来,但作为一种社会风尚,文明需要培育,更需要与时俱进。要让世界看到富裕后的中国人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第二篇:读《道德情操论》有感读《道德情操论》有感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2010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

波峻****9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