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鉴史问廉有感 第一篇:读鉴史问廉有感《鉴史问廉》读后感近日,我细细品读了《鉴史问廉》一书,该书从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等八个方面阐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既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史。她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其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伟大思想家老子千古悠悠的哲思;“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是北宋一代廉相包拯对清浊的褒贬;更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悲沧与感叹。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我们一是要借鉴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二是要做到“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三树立廉洁的正气和风气,当廉洁的风气在单位里盛行时,单位的凝聚力会更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会有质的飞跃;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总之,中华历史的廉政文化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要让廉洁文化占领主阵地、让清风正气成为主旋律、让优秀作品成为主内容的工作理念,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让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向时光往荏苒深处走去!第二篇:读《鉴史问廉》有感读《鉴史问廉》有感践行慎初、慎独、慎微的人生信条在读《鉴史问廉》时,其中一个细节令人震惊不已:咸丰八年,深得皇帝器重的从一品高官柏葰在完成顺天乡试主考任务后升任正一品大学士,然而次年二月,同样因这次顺天戊午科场案而被“斩立决”,一代宰相级高官,因收了16两贽敬银而丢掉性命。作为当官30余年,勤奋忠厚慎重的高官,不可能为16两银子犯下大错(按咸丰年间物价,16两银子约合现在人民币几千元)。但作为主考官,在当时科场风气糜烂不堪的氛围中,柏葰本应该坚持原则,最起码做到洁身自好,却因“向系如此,随即收下”银两,最终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封建王朝翻云覆雨的朝野变幻中,虽然咸丰皇帝“言念及此,不禁垂泣”,在肃顺等人的建议下,也只能以“情虽可原,法难宽宥”之名杀掉这位稳健老成的官员。进入新时代,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因小事小节丢掉职位的官员不在少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唯有守住纪律底线,做到寸步不让,才能从源头上阻断腐败滋生的通道。《鉴史问廉》中讲述的另一位官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孙嘉淦,则以42个字:“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概括了为官做人的基本原则,并以一生的正直,历经过宦海的风风雨雨中,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古人尚且如此,作为“新常态”下的共产党人,又有何割舍不下呢?习总书记说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不要当干部,这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利益面前不动心,做到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才能防患于未然。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会有马斯洛五种需求的困惑,也会有现实社会直面的各种诱惑,而一旦出现问题苗头,及时提提领子、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以“动辄则咎”惊醒,绷紧“不逾规矩”这根弦,才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应有的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慎初、慎独、慎微”无疑是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可践行终生的律条。总结并按照这些律条行事,估计也是《鉴史问廉》的初衷吧!(作者:张召辉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观看《鉴史问廉》有感(二)俭以养廉“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因来路不明的财富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权臣贾似道贪恋娼尼美色、古玩珍宝,国事荒废,终在流放途中被杀;陈后主搜刮民脂,醉生梦死,落得亡国被俘。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恋物质,贪图享受,一时风光,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历史的审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钱太守”刘宠,调离时百姓筹钱挽留,刘宠投钱于水中,分文

St****3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