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问题2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问题2把握核心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参加课堂教学培训指导活动的心得体会岳洪臣在2013-2014学年第二个学期,乌丹一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我校先后邀请市教研中心教研员来我校深入课堂,把脉指导;邀请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编者黄恕伯教授和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育英中学数学名师关健教师来我校进行培训讲座和课堂教学示范指导。黄教授作了《物理教学顶层设计的思考》的培训讲座,关键老师上了示范课,并就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导学案的设计使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课堂学习管理等问题作了培训讲座。他们带来的北京、沈阳等地名师也上了精彩的课例展示课。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自己眼界大开,受益良多。一、如何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可能众说纷纭。黄恕伯先生认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我对此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认为,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不仅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所有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议论,数学、物理学科最不好学,很难;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学生甚至高一的学生,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令上课教师和教学检查人员很头疼。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观念不强,没有上进心,或是入学成绩差,学习跟不上,他们自然要在课上找点儿事做。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的确道出了其中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入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些入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什么也渐渐厌学了呢?为什么学习跟不上了呢?这恐怕就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急功近利,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包括新授课,上成了高三年级的二轮复习、三轮复习课,知识讲授竭力做到面面俱到,讲深讲透,无限度地拔高、再拔高,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无法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班级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三四十分,甚至20多分。有的教师还兴致勃勃地说,我把高考题也拿到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了,让他们感受一下高考题,提前了解高考,熟悉高考。这样,我们也就不难找到有的学科喊课时不够、教学进度缓慢的原因了!其实,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认为,只有告诉学生哪些知识高考重点考查,哪个题高考考过,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显示出教师经验丰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一步到位,直接与高考对接„„其实,这些教师想的只是如何应付高考,如何让学生能解难题,而恰恰忽视了第一轮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果,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数学、物理太难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恰恰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如何破解教师的这一认识误区,黄恕伯教授和关健老师一致认为,必须控制好例题的难度和数量。首先,并不是说例题的难度越大越好。正如黄恕伯先生所言:我们有的教师忽视了教材中的最基本、较容易的典型例题。而这些最典型、最基本的例题,都是全国顶级专家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遴选出来的,是体现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其实,正因为题目容易,才能形成思维方法,进而形成能力。我们选择例题,应遵循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科规律的注意事项的原则,而不是尽力反映本知识点习题的各种情境和类型。其次,并不是说例题的数量越多越好。关健老师认为,例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能把题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要具备研究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够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来看待所教授的数学知识,要“有意识地教”,即自己选择或设计了一个例题,自己先要明白通过这个例题的讲析,我要告诉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每讲一个问题,都要明确实现哪些目标,题目完成后要有适当的追问,方法的总结,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要教给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要教给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要教给学生数学学科的思想与观点。可以改变条件,通过追问,提高思维含量。但是我们有的教师,片面追求一节课做题的数量,就题讲题,为了讲题而讲题,而对经典例题的选择使用,其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发挥其一以当十、举一反三的精典作用。说穿了,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认识出现了偏颇,也就不能准确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题的数量。二、要高度重视教学设计看看黄恕伯教授的讲座,看看外地名师的导课、引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并且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学科知识的亲切感,从而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教

小新****ou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