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课改经验交流材料博乐市高级中学华师一附中博乐分校新课改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博乐市高级中学,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光辉历程,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唯一一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2821人,教职员工236名,专任教师170名。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学校、自治区绿色学校、花园式单位、国防生源基地、全国重点射箭运动学校及“德艺双馨”学校等称号。2008年,博乐市高级中学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率先成为我州新课程改的试点学校。一年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博乐市高级中学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校本教研,通过自主学习、科学规划,专题研究,反思教训,提出策略、撰写心得等环节,开展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教学模式,使新课程的理念和内涵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今后新课改教学工作摸索出了一条新课改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一年来,对我校全体教师触动极大,全体教师也都经历了从不理解到接受、认可的过程,现在已完全融入课改的教学及研究之中。在一年的课改实践中,从课堂教学到教学研究,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活动,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首先,教师教学中,教师研究课标蔚然成风,课堂教学逐渐成熟,教学研究落在实处,教师备课全面周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过程,有许多老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后反思,课后小结已摆脱了传统教学时只注重结果反馈发展为学生反映,自我认识,情感表现,过程得失等方面,因此说新课改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在学生学习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及对高中新课标的深入研读,把握教材难易点更加精确,课堂中师生互动成熟,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探讨,学会了学习,最大的变化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所有学科中,仅高一年级一个学期中,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近100个,内容涉及开设的所有学科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学生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艺活动,有不俗表现,因此获得全区首个“德艺双馨”学校称号。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校从教育教学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表现,从校园风貌到校园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新课改的认可度也更加广泛。我们的做法是: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为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为使新课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中层领导负责,一线教师具体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设置委员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和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学生学分认定小组”、“高中课程改革宣传和教师培训指导小组”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小组”等机构,建立健全了《博乐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设置方案》、《综合实践方案》、《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新课程培训教研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并为每位学生定制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使新课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起步阶段便能稳步推进,形成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课改内容到位的良好局面,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二、加强理论培训,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思想和智力保障。学校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博乐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博乐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教师上岗培训方案》《博乐市高级中学校本培训制度》,制作了新课改宣传版面50余块,加大对新课改的宣传力度,向学生和教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新课程的设置情况。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先培训、后上岗。2008年7月-2009年7月,我校教研处组织各科教师积极参加有关“课程标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与考试制度,研究性学习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专题培训及新教材培训十三次;全员参加了国家统一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十五天;认真组织人员参加了自治区和兵团组织的在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以及石河子等地举办的涉及所有学科的培训、观摩学习5次,参与人员55人次;参加了自治州举办的各类新课程改革观摩和研讨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体高一教师参加校本培训达50课时。近几年,学校投入资金20余万元,组织各科教师500余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教学观摩、研讨和新课改通识培训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不仅使教师有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内涵,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智力保障。三、加大投入,为课程改革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为了使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与学环境,学校在

fa****楠吖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