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谈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 第一篇:谈谈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谈谈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摘自《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在我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时常出现上述现象,由此引发我对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的思考,以下是我对培养倾听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学生不会倾听的原因我们的学生不会倾听,不善于倾听,更不乐于倾听,这是为什么呢?慢慢观察,细细想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从学生的角度看,小学生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但他们又表现欲很强,喜欢别人听自己说,却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所以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的情况:一个学生正在发言,其他的学生要么觉得别人的回答是否正确与自己无关,自己没事可做,干脆干点别的事情;要么别人还没有说完就抢着说,就怕老师没注意到自己。2、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许多老师比较关注的是:学生的答案是否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一致,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更不大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听,如何想。况且我们往往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却很少郑重其事地表扬那些专心倾听的学生。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因为忽视倾听的作用,而变得学习态度浮躁,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1、创设吸引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形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记得那次猜数游戏:老师手心里写了一个数,首先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数我们认识(100以内的数),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几。学生每猜一次,我都提示性的告诉他大得多(或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学生每次都能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很快的猜中我手心里的那个数。而且兴趣极高,猜了一回还想再猜一回,有的同学甚至还要求我这有节课一直进行这个游戏。当时我记得随便叫一位同学都能回答得很出色是啊!如果根据知识的要求,能变着样来吸引学生,那自是上策。其次,教师要改变提问的方式或增加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督促他们不得不听。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有能力设计得这么生动有趣的,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会算的孩子对口算方法的探索兴趣不大,不会算的同学却无从着手。为了真正达到交流的效果,我改变了提问的方式:会计算的同学将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然后反馈时提问“你的同桌是怎么计算的?”记得第一次这么提问时,好多孩子站起来傻了眼,但这样的问题多提了,孩子们交流的目的也就出来了;不用交流的问题,当一个学生说好后,接着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他刚才是怎么说的,哪怕是简单的重复。平时以听算来完成口算训练(或口算接龙),即使是一道口算题,也可以叫好多同学来说答案。2、教师先学会倾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飞舟****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