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 文档详情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2.3万字
约40页
0
40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朔州市第二中学冯春常【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近几年来,虽然语文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单纯识记,而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渗透,尤其是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传统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一、高中文言文德育素材解读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均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文学名篇,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历程。下面,就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实际,分析一些文言文教学篇目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并尝试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进而探讨从实践层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的方法和途径。(一)“仁爱”情怀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孔子提出,被孟子所发展。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中,仁爱思想是一个着重体现的重要思想。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进程当中。如在必修一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一文中,孟子与梁惠王关于“王道政治”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首先,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尽心”于民与“邻国之政”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治国治民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可以自给自足,实现温饱;受到良好的礼法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整个社会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终达到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社会生活状况。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指出黎民饥寒交迫而不加多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做出改变,实现真正的“王道”。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晚唐杜牧政论文《阿房宫赋》中,作者发出感叹:“嗟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应当以秦史为鉴,爱惜民力物力,以仁心治天下,才能不至沦为“后人之哀”。“仁政爱民”思想体现的鲜明而透彻。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仁爱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仁爱精神是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应到牢固树立仁爱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多存一份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二)“义理”思想“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尚义去利。“义”这一主张多是用来约束个人行为,用“义”来教化民众,调节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由“义”引申而出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在必修二中的《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作者用简略得当的文字完整描述了荆轲刺秦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用慷慨激昂的笔触刻画了正面人物如荆轲、高渐离、樊於期舍生取义的“仁义”精神的同时,也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刻画了反面人物如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等或胆怯,或残暴、或懦弱的“无义”态度。这一正一反的对比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档大小:4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