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调查报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五篇范文) 第一篇:调查报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建国至今的60年来,虽然我们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但决定我国综合国力发展速度的命脉,经济体制,却经历了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一场深刻的,持久的,艰辛的变革。1949—1979的三十年间,我们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经济过后的建国初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使人民群众承受了饥荒的灾难,甚至使国民经济出现崩溃的危机。1979—1999的二十年间,我们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渐实现由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尽管出现过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2000—2010的十年,我们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体制,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逐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思想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完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以斯大林模式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七十年代末时的国力下,实行市场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复杂化,于是问题也开始显现。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无法在经济结构所要求的精确性方面做到同步攀升,渐渐拉开的距离使它与生产力的适应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前面阶段在经济结构相对简单条件下曾有的光辉日渐泯灭,人民群众的热情亦不再像从前那样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从南斯拉夫开始,之后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人们对集中计划经济模式的信心日渐松动,而其弊端开始凸显,出现如下很多问题:(1)经济决策高度集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因而扼杀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无法跟上现代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2)集中决策日益出现大量失误现象,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比例失调和损失;(3)由于经营者不对资产的损失负责,因而不讲效益,在“父爱主义”倾向下造成国家资产的严重浪费;(4)指令性计划这种来自企业外部的强制力,由于是被迫而非自愿的,因而无法有效刺激企业的经营动力;(5)劳动的投入与收入不相适应的平均主义大大限制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出于对上述弊端的认识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需要,东欧各国及苏联进行了历时不等的艰难的改革实践与理论的探索。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开始提出,然而,这些改善的想法并未带来现实经济的根本改善,东欧各国及苏联的经济形势在经过下滑趋势中的小幅上扬后急转直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修修补补之后,人们对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失去了最后的耐心,质疑直接指向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本身,很多人都忘记了,最初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计划经济理论设想,是在“社会大工厂”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生产力、生产社会化充分发展两个前提条件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盲目的照搬斯大林模式,使计划经济在我国的现实运作中不断与实际情况相矛盾,致使我国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出现类似浮夸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三年饥荒”大锅饭现象“等等的灾难。“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邓小平的这些判断,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切身感受。因此,低效率的没有经济效益的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必将引发中国放弃集权计划经济体制而转向实行市场经济体制。1988年到1998年这1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剧烈变革。怎样把握大局,稳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社会震荡最小,是当时中央面临的巨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龙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过渡,从而推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历史和现实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具体来说的话,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抓住四个要点,即:a.对国内外形势和国情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中央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这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政策。b.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公有制经济这个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国家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发

文阁****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