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要求 第一篇: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要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概论任课教师:冯海艳学时:32开课院系:地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开课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1月论文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1、论文选题应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或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或举措。可供选择的题目:1)“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或“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或“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或“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探讨”4)“资源化问题的分析探讨”或“资源化问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5)“资源的环境生态效应与资源化利用”6)“新能源在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2、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0~20分)。3、列出与论文有关的参考文献5~10篇,(0~20分)。格式参考:[1]吕一河,陈利顶,傅伯杰.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生物多样性,2001,9(4):422-429.4、字数在2000~3000字之间(0~10分)。5、报告用A4纸手写或打印(正文五号宋体),要求卷面整洁,格式规范,没有错别字(0~30分)。6、严禁相互抄袭和直接下载他人作品(0~20分)。7、最终分数由三部分组成:出勤率15%,平时成绩25%,读书报告60%。8、提交截止时间为12月24日。任课教师:冯海艳教研室主任:杨忠芳2010年11月24日第二篇: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第2学期《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姓名:班级:学号:2012年41月7日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经过有关部门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环境状况正在由环境质量总体恶化、局部好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污染程度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的程度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切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中国环境、经济现状分析1.生态环境现状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渡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对资源的过渡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任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际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式,必须坚持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1)工业污染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线,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城市环境保护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3)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4)海洋环境保护坚持河海统筹、陆海兼顾,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事实碧海行动计划为截体,加强对近海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渤海碧海行动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海洋污染损害的速度和范围有所控制米海洋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5)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编制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努力减少人为生态破坏,力争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以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6)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加强在役核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督,做好新建设核设施安全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造过程的现场监督和核承压设备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核材料管制,做好中、低放射性废物的收贮和管理,开展退役核设施安全处置的政策和技术研究。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经济增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百分点。在此之前,最低谷低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者过冷的问题。按中

景山****魔王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